时间: 2025-04-28 05:09: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5:09:17
“放人”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有两个基本含义:
在不同的语境中,“放人”的含义和用法有所不同:
“放人”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放”和“人”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放”已有释放的意思,如“放生”。随着语言的发展,“放人”逐渐固定为表示释放或允许离开的词汇。
在文化中,“放人”常与法律、道德和人权相关联。在社会中,如抗议或示威,政府或组织是否“放人”可能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放人”通常带有一种解脱和自由的情感。在紧张或压抑的情境下,听到“放人”可能会感到轻松和喜悦。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参加一个长时间的会议后,听到主持人说“放人”,那一刻感到非常轻松,因为终于可以离开那个紧张的环境。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放人”来表达一种解脱的情感:
在漫长的等待后,
终于听到那声“放人”,
心中的枷锁瞬间解开,
自由的风,吹拂着脸庞。
想象一个囚犯被释放的场景,可以看到他走出监狱的大门,阳光洒在脸上,这是一种强烈的视觉和情感体验。
在英语中,“放人”可以对应为“release”或“let go”,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这些词汇的使用和含义可能有所不同。
“放人”这个词汇在中文中具有明确的含义和丰富的应用场景。它不仅涉及法律和道德层面,也与个人的情感体验紧密相关。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放人”对于准确传达信息和情感至关重要。
1.
【放】
(形声。从攴(pū),方声。本义:驱逐,流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放,逐也。 、 《楚辞·悲回风》-见伯夷之放迹。 、 刘向《列女传》-卿大夫外淫者放。 、 《虞书》-放驩兜于崇山。 、 《周礼·大司马》-放弑其君则残之。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放其大夫。 、 《战国策·齐策》-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2.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