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1 14:18: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1 14:18:01
词汇“利时及物”在中文中并不常见,经过查询,这个词汇似乎并不是一个标准的汉语词汇,也没有明确的基本定义。因此,我将从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和可能的语境出发进行分析。
“利时及物”字面意思可能是指“在适当的时间和条件下利用物品”。这里的“利”可以理解为“利用”,“时”指“时间”,“及”可能是“和”或“到”的意思,“物”则是“物品”或“事物”。
由于这个词汇不常见,很难找到具体的语境使用。但如果我们假设它是一个描述效率或资源管理的词汇,它可能在商业、管理或环境科学等领域中被使用。
由于“利时及物”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其词源和演变无从考证。
如果“利时及物”被用作一个概念,它可能与节约资源、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现代社会关注的问题相关。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效率、节俭和责任感,给人以积极、实用的情感反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在讨论如何更好地管理时间和资源时使用这个概念。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利时及物,春耕秋收,岁月静好,不负韶华。”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有序的仓库、高效的流水线或和谐的自然景观。
由于这个词汇不常见,很难找到跨文化的对应词汇。
“利时及物”虽然不是一个标准词汇,但它所传达的概念是普遍的,即在适当的时间和条件下高效利用资源。这个概念在现代社会尤为重要,因为它关系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应用这样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沟通和解决问题。
幸以古人自勉,以利时及物为己任,俾孤陋者有所企效而取法焉。
1.
【利】
(会意。从刀,从禾。表示以刀断禾的意思。本义:刀剑锋利,刀口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利铦也。 、 《易·系辞》-其利断金。 、 《老子》-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 《荀子·劝学》-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孟子·公孙丑下》-兵革非不坚利也。
2.
【时】
(形声。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季度;季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时,四时也。 、 《释名》-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 、 《左传·桓公六年》。注:“春夏秋也。”-谓其三时不害。 、 《孟子·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三时者,成岁之要时。又,天时不如地利。 、 《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 、 《左传·闵公二年》-时事之征也。 、 《管子·山权数》-时者,所以记岁也。 、 《淮南子·天文》-四时者,天之吏也。 、 《尔雅·释天》。注:“道光照也。”-四时和谓之宝烛。 、 《书·尧典》。马注:“羲和四子掌四时。”-敬授人时。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左传·桓公六年》-谓其三时(指春夏秋)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组词】
时气、 时若、 时食、 时耕、 时夏、 时暑、 时景、 时禽、 时享、 时序、 时祀、 时田、 时令病、 时衣、 时芳
3.
【及】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來用手抓住前面的人。本义:追赶上,抓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及,逮也。 、 《史记`项羽本纪》-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 、 《左传隐公元年》-无庸,将自及。
【组词】
赶不及、 企及、 來得及、 及面、 及时应令
4.
【物】
(形声,从牛,勿声。“勿”是一种杂色旗,表示杂色。本义:万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 、 《礼记·乐记》-物以群分。 、 《淮南子·天文》-四时之散精为物。 、 《荀子·正名》-物也者,大共名也。 、 《周礼·太宰》-九曰物贡。
【组词】
物品、 物母、 物曲、 物如、 物序、 物祖、 物际、 物恺、 物灵、 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