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4:03: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03:46
词汇“叹咏”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叹”和“咏”。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叹咏”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叹咏”字面意思是指通过叹息和吟咏来表达情感或思想。其中,“叹”表示叹息、感慨,“咏”表示吟咏、歌颂。结合起来,“叹咏”通常指以吟咏的方式表达深沉的感慨或赞美。
“叹”和“咏”都是古代汉语词汇,历史悠久。在古代文学中,“叹咏”常用于描述文人墨客的情感表达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叹咏”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某些文学作品中仍可见其身影。
在**传统文化中,“叹咏”常与文人墨客的情感表达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感悟。这种表达方式也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情感和美的追求。
“叹咏”这个词给我带来一种深沉、悠远的情感联想,仿佛能感受到文人墨客在特定情境下的内心世界。它让我联想到古代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阅读古代诗词时感受到“叹咏”的情感表达。例如,读到杜甫的《春望》时,我能感受到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深深叹咏。
在创作中,我可以将“叹咏”融入到诗歌中,如:
月光如水洒满庭,
我在此处叹咏情。
岁月悠悠人已老,
唯有诗心永不停。
结合图片,我可以想象一位文人墨客在月下吟咏的场景,月光洒在他的身上,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结合音乐,可以是一首古筝曲,旋律悠扬,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叹咏”的词汇,但可以通过描述性的表达来传达类似的意思,如英语中的“lament”和“chant”。
通过对“叹咏”的深入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它在文学和情感表达中的重要性。这个词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也让我在语言学和创作中有了更多的灵感和思考。
1.
【叹】
(形声。从欠(另一繁体从“口”),“難”省声。欠,打呵欠,与出气有关。本义:叹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叹,吞叹也。一曰太息也。 、 《墨子·备梯》-禽子再拜而叹。 、 《礼记·坊记》-戏而不叹。 、 《庄子·秋水》-望洋向若而叹。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皆叹惋。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默叹曰。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婉贞微叹曰。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叹借者之用。
【组词】
叹气嗐声、 叹恨、 叹憾、 叹笑、 叹悔、 叹喟、 叹嗟、 叹想、 叹诧、 长叹;叹一口气
2.
【咏】
(形声。从口,永声。又作“詠”。本义:曼声长吟;歌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尧典曰:‘歌永言。’乐记曰:‘歌为之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詠,歌也。或从口。 、 《虞书》。郑注:“谓歌诗也。”-搏拊琴瑟以咏。 、 《国语·周语下》-五曰夷则,所咏歌九则,平民无二也。 、 《礼记·檀弓》-人喜则斯陶,陶斯咏。 、 《论语·先进》-咏而归。 、 班固《东都赋》-咏殷周之《诗》。
【组词】
咏士、 咏雪、 咏哦、 咏吟、 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