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时间: 2025-04-25 02:05:20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基础信息

  • 词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 繁体兼聽則明,偏信則闇
  • 拼音 jiān tīng míng piān xìn àn
  • 用法"作主语、谓语、宾语;用于领导者"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意思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2:05:20

基本定义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信息,就能明白事情的真相;如果只相信一方面的说法,就容易陷入误解和偏见。这句话强调了全面获取信息的重要性,以及偏听偏信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

语境分析

在文学作品中,这句话常用来告诫人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要轻易下结论。在口语交流中,它可以用作提醒他人不要偏听偏信的忠告。在专业领域,如新闻学、心理学等,这句话强调了信息获取和处理的客观性。

示例句子

  1. 在做出决策之前,我们应该兼听则明,不要急于下结论。
  2. 作为一名记者,他深知兼听则明的重要性,因此总是努力获取多方面的信息。
  3. 偏信则暗,这是我们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必须牢记的原则。

同义词与反义词

  • 同义词:广纳众议、多方求证
  • 反义词:偏听偏信、一意孤行

同义词强调了广泛听取意见的重要性,而反义词则指出了只听取单一意见或坚持己见的弊端。

词源与演变

这句话出自《尚书·大禹谟》,是**古代的经典文献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句话逐渐成为人们常用的谚语,用以表达全面听取意见的重要性。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这句话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即追求平衡和全面性。在现代社会,它也常被用来强调民主和多元的价值。

情感与联想

这句话给人以稳重和理性的感觉,提醒人们在面对信息时要保持冷静和客观。它也让人联想到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态度。

个人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用这句话提醒自己在做决策时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避免偏听偏信。例如,在团队项目中,我会鼓励成员们分享不同的观点,以确保决策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创造性使用

在诗歌中,可以将这句话融入到对人生选择的思考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人生路途,何去何从?
多方求证,心自明朗,
一意孤行,终将迷茫。

视觉与听觉联想

在视觉上,可以想象一个多面镜,每个面都反射出不同的景象,象征着兼听则明的理念。在听觉上,可以想象多种声音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丰富的声音景观。

跨文化比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以用“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不要以貌取人)来表达,强调不要仅凭表面信息做出判断。

反思与总结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句话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提醒,它教会我在面对信息时要保持开放和客观的态度。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句话帮助我形成了全面思考的惯,避免陷入偏见和误解。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来源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引证

唐朝人魏徵说过:“~。”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任命魏征做谏议大夫,他问魏征怎样成为贤明皇帝。魏征说尧舜善于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所以就贤明,能保住天下;他又说秦二世、梁武帝和隋炀帝只相信少数人的话,不去了解真实情况,所以国家就灭亡了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相关字

1. 【兼】 (会意。小篆字形,从又(手),从秝(lì)。字形象一手持两棵庄稼。本义:一手执两禾。引申为同时进行几桩事情或占有几样东西)。 同时具有或涉及几种事务或若干方面。
【引证】 《说文》-兼,并也。 、 《仪礼·聘礼》。注:“犹两也。”-兼执之,以进。 、 《仪礼·士昏礼》。注:“六豆共巾也。”-兼巾之。 、 《仪礼·乡射礼》。注:“并矢于弣。”-兼诸弣。 、 《孟子·告子上》-不可得兼。 、 宋·文天祥《 后序》-丞相兼枢密使。 、 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兼百花之长。 、 蔡元培《图画》-兼筑雕刻。
【组词】 兼祧、 兼资、 兼署、 兼味

2. 【听】 (形声。本字从耳德,壬(tìng)声。从耳德,即耳有所得,今简化为“听”。“听”本义“笑貌”。从口,斤声。本义:用耳朵感受声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听,聆也。 、 《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书·大禹谟》-无稽之言勿听。 、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行人驻足听。 、 唐·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 、 《资治通鉴·唐纪》-夜阑卧听风吹雨。 、 、 宋·辛弃疾《西江月》-听取蛙声一片。
【组词】 听知、 听受、 听言、 听真、 听直

3. 【则】 (会意。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本义:准则,法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则,等画物也。 、 《尔雅》-则,法也;则,常也。 、 《管子·七法》-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 、 《周礼·大司马》-均守平则。 、 《周礼·太宰》-法则以驭其官。 、 《周礼·太史》。注:“亦法也。”-掌则以逆都鄙之治。 、 《诗·大雅·庶民》-有物有则。 、 《管子·形势》-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
【组词】 则天、 则度、 则效

4. 【明】 (会意。甲骨文以“日、月”发光表示明亮。小篆从月囧(jiǒng),从月,取月之光;从囧,取窗牖之明亮。本义:明亮,清晰明亮)。 同本义。与“昏暗”相对。
【引证】 《说文》-朙,照也。 、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照临四方曰明。 、 《诗·齐风·鸡鸣》-东方明矣。 、 《国语·周语》-明,精白也。 、 《书·洪范》-视曰明。 、 《礼记·中庸》-明则著。 、 《尔雅》-明星谓之启明。 、 《诗·小雅·大东》-东有启明。 、 《荀子·天论》-在天者莫明于日月。 、 唐·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 苏轼《赤壁赋》-“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 方苞《狱中杂记》-禁卒居中央,牖其以通明,屋极有窗以达气。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明月斜挂。 、 唐·杜甫《春夜喜雨》-江船火独明。 、 蔡元培《图画》-明暗之掩映。
【组词】 明星、 明珠、 明明、 明丢丢、 明晃晃、 明晦、 明彩

5. 【偏】 (形声。从人,扁声。本义:不正,倾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偏,颇也。 、 《书·洪范》-无偏无颇。 、 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势有偏侧。
【组词】 偏岸、 偏偏倒倒、 偏侧、 偏倒

6. 【信】 (会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信,诚也。 、 《孟子》-有诸已之谓信。 、 《墨子经》-信,言合于意也。 、 《白虎通·情性》-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 、 《国语·晋语》-定身以行事谓之信。 、 《贾子道术》-期果言当谓之信。 、 《礼记·经解》-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 、 《诗·卫风·氓》-信誓旦旦。 、 《三国演义》-反贼无信!吾不幸误中汝奸计也! 、 《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 、 《世说新语·方正》-则是无信。
【组词】 信行、 信人

7. 【则】 (会意。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本义:准则,法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则,等画物也。 、 《尔雅》-则,法也;则,常也。 、 《管子·七法》-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 、 《周礼·大司马》-均守平则。 、 《周礼·太宰》-法则以驭其官。 、 《周礼·太史》。注:“亦法也。”-掌则以逆都鄙之治。 、 《诗·大雅·庶民》-有物有则。 、 《管子·形势》-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
【组词】 则天、 则度、 则效

8. 【暗】 (形声。从日,音声。本义:昏暗)。 同本义。与“明”相对。
【引证】 《说文》-暗,日无光也。 、 《论衡·说日》-日中光明,故其出入时光暗,故大。 、 蔡元培《图画》-体之感何自起?曰,起于远近之比例,明暗之掩映。
【组词】 昏暗、 暗中摸索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相关词

1. 【偏信则暗】 偏信:只听信一方面的话;暗:糊涂。只听信一方面的话,就不能明辨是非

2. 【兼听则明】 听取双方或多方面的意见就能明辨是非

相关问答

相关查询

夗专 外骨骼 外骨 外骛 外首 外馆 外饰 外顺内悖 外顺 外面儿光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对不起 轻才好施 孤苦伶仃 余泉 門字旁的字 捶胸跌脚 包含赏的成语 否定 牙字旁的字 罔所顾忌 嚅嗫 扭搭 传风搧火 十字旁的字 鼻字旁的字 采字头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