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4:07: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4:07:07
词汇“举例发凡”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较为生僻或古文的表达。根据字面意思,我们可以尝试进行以下分析:
“举例发凡”可以理解为通过举例来说明普遍的规律或原则。其中,“举例”指的是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问题,“发凡”则可能源自“发凡起例”,意指提出纲要或规则。
在文学作品中,“举例发凡”可能用于阐述作者的观点,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引出普遍的道理。在学术或专业领域,这个词组可能用于说明理论或方法的实际应用。
“举例发凡”可能源自古代文献,用于教育和论述中。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个词组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特定的学术或文学语境中仍可见其身影。
在**传统文化中,通过具体例子来说明普遍道理是一种常见的教学和论述方法。这种思维方式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有助于知识的传播和理解。
这个词组给人以严谨、学术的印象,可能让人联想到课堂上的讲解或学术论文的撰写。
在撰写学术论文时,我曾使用过“举例发凡”的方法,通过具体案例来支持我的论点,使论述更加生动和有说服力。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举例发凡,诗中见真,一叶知秋,言简意赅。”
想象一位教授在讲台上,通过图表和实例来讲解复杂的概念,这种场景可能与“举例发凡”相关联。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illustrate by example”或“exemplify”,用于通过例子来说明或证明某个观点。
“举例发凡”是一个强调通过具体实例来阐述普遍原则的表达方式。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有助于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增强论述的说服力。通过深入学和分析,我对这个词组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并认识到了它在学术和文学中的重要性。
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
按《春秋》经传,~。
1.
【举】
(形声。小篆字形,从手,舉(yǔ)声。本义:双手托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举,对举也。 、 《广韵》-举,擎也。 、 《庄子·逍遥游》-其坚不能自举也。 、 《史记·项羽本纪》-举所佩玉玦。
【组词】
举桉、 举案
2.
【例】
(形声。从人,列声。本义:比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礼记服问:上附下附,列也。公别比例之义。古只作列,此字后出。-例,比也。 、 元·刘壎《隐居通议·欧阳公》-举此以例其余。
【组词】
溯古例今;以此例比
类;列。
【引证】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组词】
不在此例;例及、 例侪
3.
【发】
崩坏;停止。 同: 废
【引证】
《老子》-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 、 《晏子春秋》-君夜发不可以朝。 、
【组词】
发药
4.
【凡】
(象形。金文字形,象造器之模范形。①本义:铸造器物的模子。②引申义:凡是,表示概括)。
凡是,一切。
【引证】
《广雅》-凡,皆也。 、 《三苍》-凡,数之总名也。 、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凡者,独举其大事也。号凡而略,名目而详。 、 《书·微子》。郑注:“犹皆也。”-凡有辜罪。 、 《周礼·春官序》-凡内女之有爵者。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凡所应有。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 宋·沈括《梦溪笔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
【组词】
凡有、 凡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