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52: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52:13
“埙篪”(xūn chí)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
在文学作品中,“埙篪”常用来象征古代文化和音乐,有时也用来形容古代的雅致生活或文人墨客的情趣。在口语中,这个词汇较少使用,更多出现在专业领域或文化研究中。
“埙篪”一词源自古代**,埙和篪作为古代乐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种乐器在音乐文化中的地位逐渐被其他乐器所取代,但它们在文化历史中的地位依然重要。
在**传统文化中,埙篪代表了古代的音乐文化和文人的雅致生活。它们常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和绘画中,是研究古代音乐和文化的重要实物。
提到“埙篪”,我联想到的是古代的宁静与雅致,以及文人墨客在书房中抚琴吹笛的情景。这种联想带有一种古典美和文化的沉淀感。
在我的生活中,虽然不常直接使用“埙篪”这个词,但在参观博物馆或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经常会遇到对这两种乐器的描述,这让我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欣赏。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文人的诗时,我可以这样写:
月下独酌,埙篪声起,
古韵悠长,心随音移。
墨香书卷,笔走龙蛇,
一曲终了,梦回千年。
想象一幅画面:月光下,一位文人坐在竹林中,手持埙篪,轻轻吹奏,音乐在夜空中回荡,给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感觉。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古代乐器如日本的尺八、印度的班卓琴等,也承载着各自文化的历史和情感。
“埙篪”这个词不仅代表了古代的乐器,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在学*和理解这个词汇的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古代文化的魅力和深度。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我的文化知识和语言表达的多样性。
1.
【埙】
(形声。从土,熏声。本义: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大小如鹅蛋,六孔,顶端为吹口。又叫“陶埙”) 同本义 。也有用石、骨、象牙制成的。
【引证】
《说文》。字亦作塤。-壎,乐器也。以土为之,六孔。 、 《周礼·小师》。注:“大如雁卵。”-埙箫管。 、 《礼记·月令》-调竽笙壎箎。 、 《诗·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壎,仲氏吹箎。 、 《诗·大雅·板》。注:“其声平下,与箎相谐。”-如壎如箎。 、 《白虎通》-礼乐壎坎音也。 、 《新定三礼图·投壶图·埙》-凡六孔,上一、前三、后二。
【组词】
埙箎
2.
【篪】
(形声。从竹,虒(sī)声。本义:古时候一种用竹管制成的乐器)。
泛指吹管乐器。
【引证】
《洛阳伽蓝记》-快马健儿,不知老妪吹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