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0:21: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0:21:19
“亡死”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亡”和“死”。这两个字在字面意思上都与生命的终结有关。"亡"通常指生命的消失或失去,而"死"则更直接地指生命的终止。结合起来,“亡死”可以理解为生命的彻底终结或死亡的状态。
在文学中,“亡死”可能被用来表达深刻的哀悼或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因为它带有较强的文学色彩和情感深度。在专业领域,如医学或法律,"亡死"可能被用来精确描述死亡的状态或相关的法律程序。
这些同义词在情感色彩和语境上可能有所不同,例如“逝世”通常用于较为正式和尊敬的场合,而“丧命”则可能带有不幸或意外的意味。
“亡”和“死”这两个字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亡"在古代汉语中就有失去、消失的意思,而"死"则一直指生命的终结。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的意义和用法都有所演变,但基本的含义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死亡是一个敏感且重要的话题。"亡死"这个词可能被用来在文学作品中表达对生命终结的深刻思考,或在和哲学讨论中探讨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价值。
"亡死"这个词带有一种沉重和哀伤的情感。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失去亲人、生命的脆弱以及对未知的恐惧。这种情感反应可能会影响人们对于生命和死亡的看法和表达。
在个人经历中,"亡死"这个词可能与亲人的去世或重大损失相关联。例如,在参加葬礼或纪念活动时,可能会使用这个词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和尊重。
在诗歌中,"亡死"可以被用来创造一种深沉的氛围:
在寂静的夜晚,星辰见证了亡死,
生命的火花,在黑暗中悄然熄灭。
"亡死"可能让人联想到葬礼的场景,黑白的色调,低沉的音乐,以及对逝者的默哀。这些视觉和听觉的联想增强了词汇的情感深度。
在不同文化中,对于死亡的表达和理解各不相同。例如,在西方文化中,"death"是一个常用的词汇,而在某些东方文化中,可能会有更多委婉或象征性的表达方式。
"亡死"这个词在汉语中承载了丰富的情感和哲学意义。它不仅是一个描述生命终结的词汇,也是一个引发深思和情感共鸣的符号。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表达生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1.
【亡】
古同“无”。
没有。 同: 无
【引证】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亡以应。 、 《诗·唐风·葛生》-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 《仪礼·士丧礼》-亡则以缁,长半幅。 、 《论语·子张》-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 《孟子·尽心上》-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 、 《汉书·李广苏建传》-自苦亡人之地。 、 、 《后汉书·列女传》-君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
2.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 《礼记·曲礼》-庶人曰死。 、 《礼记·檀弓》-沁人曰死。 、 《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何国变,宁南死。
【组词】
死生、 死过、 死限、 死却、 死不残、 死去还魂、 死费尽残、 死数里算帐、 死耗、 死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