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4:59: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59:20
头陀行:头陀行是佛教术语,指的是佛教僧侣的一种修行方式,特指那些放弃世俗生活,进行苦行和禅修的僧人。头陀,梵文为“dhūta”,意为“净化”或“洗涤”,行则是指行为或修行方式。
在佛教文学中,头陀行常被描述为一种高尚的修行方式,强调通过苦行来净化心灵和身体。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常见,但在佛教社区或与佛教相关的讨论中,它是一个专业术语。
同义词:苦行、禅修、隐修 反义词:世俗生活、享乐主义
头陀行源自梵文“dhūta”,在佛教早期文献中已有记载。随着佛教的传播,这个词逐渐被引入到其他语言中,但其核心意义始终与苦行和净化相关。
在佛教文化中,头陀行被视为一种高尚的修行方式,代表着对物质世界的超脱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在社会背景中,它反映了人们对内心平静和精神净化的渴望。
头陀行这个词给人一种宁静、超脱和精神上的纯净感。它让人联想到远离尘嚣的山林、简朴的生活和深邃的冥想。
在我的生活中,头陀行这个词让我想起了那些在偏远地区修行的僧人,他们的生活虽然艰苦,但却充满了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对世俗的超脱。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头陀行:
在寂静的山林中,
头陀行者独自行走,
他的脚步轻盈,
心灵却沉重。
头陀行让人联想到宁静的山林、简朴的茅屋和悠扬的钟声。这些视觉和听觉元素共同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修行方式可能被称为“隐修”或“苦行”,但其核心意义与头陀行相似,都强调通过放弃物质享受来追求精神上的净化。
头陀行这个词对我来说,不仅是一个佛教术语,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的象征。它提醒我,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简化和净化来寻求内心的平静和精神的升华。
1. 【头】 名词后缀。 方位词后缀。
2.
【陀】
(形声。从阜(fù),它声。从阜,与山有关。本义:倾斜不平的样子) 同本义。
【引证】
汉·司马相如《子虚赋》-罢池陂陀,下属江河。
山冈。
【引证】
元·袁桷《次韵伯宗同行至上都》-藉草各小憩,侧身复登陀。
3.
【行】
(会意。从彳,从亍。本义:走路,行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行,人之步趋也。 、 《广雅》-行,往也。 、 《易·复》-中行独复。 、 《诗·邶风·击鼓》-我独南行。 、 《诗·小雅·大东》-行彼周行。 、 《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 、 蔡邕《独断》-天子以四海为家,故谓所居为行在所。 、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庄子·逍遥游》-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 《后汉书·列女传》-羊子尝行路。 、 《世说新语·自新》-行数十里。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与偕行。
【组词】
出行、 远行、 行三坐五、 行学、 行行、 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