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0:30: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0:30:25
词汇“布鼓”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有限的资料中提取信息。
“布鼓”字面意思是用布制成的鼓。在古代,布鼓可能是一种用布料包裹的简易鼓,用于某些特定的仪式或娱乐活动。
由于“布鼓”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现代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几乎没有使用。在古代文献中,可能会有关于布鼓的描述,尤其是在描述民间艺术或**仪式时。
由于“布鼓”不常见,以下例句可能更多是想象性的:
同义词:布制鼓、简易鼓 反义词:皮鼓、专业鼓
“布鼓”的词源可能直接来源于其材质和用途,即用布制成的鼓。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这个词汇可能因为其特定的用途和制作材料的改变而逐渐淡出常用词汇的行列。
在某些文化中,布鼓可能与特定的节日或仪式相关联,象征着欢乐、庆祝或祈福。然而,由于缺乏具体的历史文献,这一点难以确证。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布鼓”可能会引起一种古老、传统和民间艺术的联想,带有一种朴素和欢乐的情感。
由于“布鼓”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遇到或使用这个词汇。
在创作中,可以将“布鼓”作为一个象征元素,代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或者作为一种民间艺术的象征。
想象中的布鼓可能会让人联想到用布料包裹的鼓面,敲击时发出低沉而柔和的声音,以及可能与之相关的传统服饰和舞蹈。
在不同文化中,可能存在类似用简易材料制作的鼓,但具体的名称和用途可能会有所不同。
“布鼓”作为一个不太常见的词汇,其学和分析更多依赖于想象和有限的资料。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语言的多样性和历史背景。尽管“布鼓”在现代使用中不常见,但它仍然是一个有趣的语言学研究对象,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词汇的演变和文化意义。
1.
【布】
(形声。从巾,父声。本义:麻布)。
同本义(古时无棉布)。
【引证】
《易·说卦》-坤为布。 、 《诗·卫风·氓》-抱布贸丝。 、 《孟子》-女有余布。 、 左思《吴都赋》-果布辐凑而常然。 、 《仪礼·既夕礼记》-商祝免袒,执功布入。 、 《孟子·滕文公》-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组词】
布衣、 布槽、 布褐、 布总
2.
【鼓】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鼓的本字,右边是“支”(pū),表示手持棒槌击鼓。本义:鼓,一种打击乐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鼓,郭也。春分之音。 、 《释名·释乐器》-鼓,廓也。张皮以冒之,其中空也。 、 《诗·邶风·击鼓》-击鼓其镗。 、 《汉书·律历志上》-皮曰鼓。 、 《楚辞·屈原·国殇》-抱玉枪兮击鸣鼓。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 、 《孟子·梁惠王上》-百姓阗王钟鼓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