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0 21:59: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0 21:59:35
“二十四时”通常指的是一天中的24个小时,每个小时从整点开始到下一个整点结束。这个词汇强调了时间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是时间计量的一种方式。
“二十四时”源自对时间的传统划分方式,即一天分为24个小时。这种划分方式在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时期就已经存在,并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接受和使用。
在现代社会,“二十四时”强调了时间的宝贵性和不可逆性,常被用来提醒人们珍惜时间。在一些文化中,24小时也被视为一个完整的时间周期,用于规划和组织日常生活。
“二十四时”给人一种紧迫感和责任感,因为它强调了时间的有限性和任务的紧迫性。这种感觉可能会激发人们的行动力和效率。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使用“二十四时”来设定短期目标,比如在一天内完成某项工作或学*任务。这种时间框架帮助我保持专注和高效。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这二十四时的轮回中,光阴如梭,岁月如歌。”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的“24 hours”,法语的“24 heures”,德语的“24 Stunden”,都表达了相同的时间概念,强调了全球对时间计量的统一性。
“二十四时”是一个基础而重要的时间单位,它不仅帮助我们精确地计量时间,还提醒我们时间的宝贵和有限。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对于提高沟通的准确性和效率至关重要。
1.
【二】
(会意。古文字二用两横画表示,是原始记数符号)。
一加一的和。
【引证】
《说文》-二,地之数也。从耦一,会意。古文又从弋。 、 《易·系辞》。虞注:“谓乾与坤也。后世官书以贰为之,为防奸易。”-因二以济民行。 、 《论语·公冶长》-赐也闻一以知二。 、 《韩非子·五蠹》-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组词】
二加四得六、 二府、 二太爷、 总数为二、 二形、 二难、 二仪、 二纪、 二氏、 二军、 二南、 二星、 二天
2.
【十】
(指事。甲骨文象用一根树枝代表十,金文象是结绳记数,用一个结表示十。后来一点变成了一横。本义:九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十,数之具也。—为东西,|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 、 《左传·僖公四年》疏-十是数之小成。 、 《诗·小雅·六月》-十亩之间兮。 、 《管子·七法》-兵也者,审于地图,谋十官。 、 葛洪《抱朴子·用刑》-天下欲反,十室九空。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组词】
十里长亭、 十番、 十牌、 十地、 十生九、 十方地面、 十方常住、 十有九就
3.
【四】
(指事。甲骨文字形,象鼻子喘息呼气之形。本义:数目。三加一所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四,阴数也。四分之。 、 《玉篇》-阴数次三也。 、 《仪礼·觐礼》。注:“谓乘马也。”-路下四亚之。 、 《书·尧典》-光被四表。 、 、 《诗·鄘风·干旄》-良马四之 、 刘邦《大风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中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6”。
【引证】
《宋史·乐志十七》-大吕、大簇用四字。
4.
【时】
(形声。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季度;季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时,四时也。 、 《释名》-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 、 《左传·桓公六年》。注:“春夏秋也。”-谓其三时不害。 、 《孟子·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三时者,成岁之要时。又,天时不如地利。 、 《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 、 《左传·闵公二年》-时事之征也。 、 《管子·山权数》-时者,所以记岁也。 、 《淮南子·天文》-四时者,天之吏也。 、 《尔雅·释天》。注:“道光照也。”-四时和谓之宝烛。 、 《书·尧典》。马注:“羲和四子掌四时。”-敬授人时。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左传·桓公六年》-谓其三时(指春夏秋)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组词】
时气、 时若、 时食、 时耕、 时夏、 时暑、 时景、 时禽、 时享、 时序、 时祀、 时田、 时令病、 时衣、 时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