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2 00:51: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2 00:51:42
“义证”一词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通过证据或事实来证明某个观点或论断的正确性。它强调的是逻辑性和实证性,即通过具体的数据、案例或事实来支持一个论点。
在学术论文、法律文件、科学研究报告中,“义证”是一个常用的词汇,用以强调论点的严谨性和可信度。在日常口语中,人们可能不会直接使用这个词,但会用类似的表达,如“用事实说话”或“有证据表明”。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境和强调点不同。例如,“证据”更侧重于事实本身,而“义证”则强调通过这些事实来证明某个观点。
“义证”一词源于汉语,由“义”和“证”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义”常指道理、正义,而“证”则指证明、验证。随着语言的发展,“义证”逐渐被用来指代通过事实来验证道理或观点的行为。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这与“义证”所表达的通过事实来验证观点的理念相契合。在现代社会,随着科学精神和实证主义的普及,“义证”在学术和法律领域中尤为重要。
“义证”这个词给人一种严谨、可靠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逻辑严密的论证过程和基于事实的决策。在表达时,使用“义证”可以增强论点的说服力。
在撰写学术论文时,我经常需要寻找和整理义证来支持我的研究假设。这个过程虽然繁琐,但却是确保研究质量的关键步骤。
在诗歌中,可以将“义证”融入对真理追求的描述:
在知识的海洋里,我寻找义证的光芒, 每一滴水珠,都是真理的见证。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学者在图书馆中翻阅着厚重的书籍,每一页都充满了数据和图表,这是对“义证”的视觉联想。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法庭上律师陈述证据时的严肃语调。
在英语中,“义证”可以对应为“evidence”或“proof”。在不同的法律体系和文化中,对证据的重视程度和使用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理念是相似的,即通过事实来验证观点。
“义证”是一个在学术和法律领域中非常重要的词汇,它强调了基于事实的论证过程。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义证”有助于提升我的论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1.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
2.
【证】
谏正。
【引证】
《说文》-证,谏也。从言,正声。 、 《战国策·齐策》。高诱注:“证,谏也。”-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
【组词】
证谏
病症。 同: 症
【引证】
清·黄宗羲《子刘子行状》-然后先生之言,为思陵对证之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