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1:23: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1:23:37
词汇“[厮留]”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可能在古代文献或文学作品中出现。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习和分析:
“厮留”字面意思是指停留、逗留或滞留。在古代汉语中,它常用来描述人或事物在某地停留不前的情况。
“厮留”的词源较为古老,可能源自古代汉语中的“厮”(指仆人、侍从)和“留”(停留)的结合。随着语言的发展,该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
在古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较慢,停留或逗留某地可能是一种常见的行为。因此,“厮留”在古代文学中可能用来表达一种悠闲或怀旧的情感。
“厮留”给人一种古朴、悠远的感觉,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墨客在山水间停留的情景,带有一种诗意和怀旧的情感。
在现代生活中,该词汇几乎不再使用,但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可能会遇到并理解其含义。
在创作诗歌或故事时,可以尝试使用“厮留”来营造一种古雅的氛围,如: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古代文人在山水间停留的画面;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古风音乐来营造一种古朴的氛围。
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可以找到类似的表达,如英语中的“linger”或“stay”。
“厮留”是一个具有古雅色彩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在学习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时,了解其含义和用法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通过对“厮留”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体会古代汉语的韵味和文化内涵。
1.
【厮】
(从广,斯声。广(yǎn),就山崖作成的房子。厂(hǎn)山石之崖。“斯”也有表义作用。《汉书·严助传》“厮舆之卒”。颜师古注:“厮,析薪者。”“斯、析”都有“劈开”义。本义:古代干粗活的男性奴隶或仆役;服杂役者)。
同本义。
【引证】
《史记·苏秦传》。正义:“谓炊烹供养杂役。”-厮徒十万。 、 《汉书·严助传》。注:“析薪者也。”-厮舆之卒。 、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厮役扈养,死者数百人。 、 《战国策·韩策》-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而厮徒在其中矣。
2.
【留】
(会意。从田,从丣,丣亦(yǒu)声。从“田”,表示停留的地方。本义:停留,留下)。
同本义(停止在某一处所,含有不动的意思)。
【引证】
《说文》-畱,止也。 、 《战国策·秦策》-令之留于酸枣。 、 《楚辞·云中君》-灵连蜷兮既留。 、 《素问·虐论》-风气留其处。 、 《史记·项羽本纪》-乃令张良留谢。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 、 《资治通鉴·唐纪》-留五百人。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雪上空留。 、 明·于谦《石灰吟》-要留清白在人间。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留像于馆。
【组词】
逗留、 留舍、 留住、 留居、 留身、 留客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