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0:03: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03:29
词汇“大小学士”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因此我们需要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深入分析这个词汇。
“大小学士”在古代*是指在国子监(古代的最高学府)中学的两种学生。“大学士”通常指的是年龄较大、学识较深的学生,而“小学士”则是指年龄较小、初入学府的学生。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可能会提到“大小学士”来描述学府中的学生群体。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但在历史研究或教育史的讨论中可能会提及。
“大小学士”一词源于**古代的教育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淡出了日常语言的使用,但在历史文献中仍可找到其踪迹。
在**古代,国子监是培养官员和学者的机构,因此“大小学士”代表了那个时代对知识和教育的重视。
提到“大小学士”,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学府的严谨学风和学子们的勤奋学*,给人一种文化底蕴深厚的感觉。
由于这个词汇在现代生活中不常用,个人经历中可能较少遇到与“大小学士”直接相关的情况。
在创作历史小说或剧本时,可以使用“大小学士”来描绘古代学府的场景,增加作品的历史氛围。
可以通过描绘古代学府的图片或播放古风音乐来激发对“大小学士”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大小学士”的词汇,但可以比较不同文化中的教育体系和学生称谓。
“大小学士”是一个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词汇,它反映了古代*对教育的重视和学府的组织结构。虽然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在学和研究**古代教育史时,这个词汇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大】
“大夫”、“大王”。
世代。 同: 代
【引证】
《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陵家历大为军将,世世从军为国征。
2.
【小】
(象形。据甲骨文,象沙粒形。小篆析为会意。从八,从|。本义:细;微。与“大”相对)。
同本义 。形容事物在体积、面积、数量、力量、强度等方面不及一般的或不及比较的对象。
【引证】
《说文》-小,物之微也。 、 《易·泰》。疏:“阴生消耗,故称小。”-小往大来。 、 《庄子·列御寇》。注:“细巧入人为小言。”?-彼所小言尽人毒也。 、 《诗·召南·小星》-嘒彼小星。 、 《诗·商颂·长发》-受小球大球。 、 《书·康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
【组词】
小鹿儿、 小录、 小伙伙、 小话、 小单拱儿、 小唱
3.
【学】
(形声。本作“壆”,象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加“子”为义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本义:学习)。
同本义。
【引证】
《广雅》-学,识也。 、 《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 、 《礼记·文王世子》-念终始典于学。 、 《尚书大传》-学,效也。近而愈明者学也。 、 《庄子·庚桑楚》-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 、 《后汉书·列女传》-远寻师学。 、 《论语》-学而时习之。 、 清·刘开《问说》-学即继以问也。
【组词】
学书、 学学乖、 学理论;学技术;好学;苦学;教学相长;学文、 学古
4.
【士】
(会意。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本义:古代男子的美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士,事也。 、 《白虎通·爵》-通古今,辩然不,谓之士。 、 《汉书·食货志》-学以居位曰士。 、 《后汉书·仲长统传》-以才智用者谓之士。 、 《周书》-太子晋,胄成人,能治上官,谓之士。 、 《书·牧誓》-是以为大夫卿士。 、 《礼记·曲礼》-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 、 《马伶传》-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 、 唐·韩愈《原毁》-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组词】
士子、 士夫、 勇士;壮士;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