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3:51: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3:51:46
怨诽:这个词汇由两个汉字组成,“怨”意味着不满、怨恨,而“诽”则指诽谤、中伤。结合起来,“怨诽”通常指的是因不满而产生的诽谤或中伤行为,即出于怨恨而进行的负面言论或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怨诽”可能用来描述角色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心理状态,如《红楼梦》中的人物之间的互相指责和诽谤。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用于描述日常生活中的小摩擦或误解导致的负面言论。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词可能用于分析群体间的冲突和不满情绪的表达方式。
同义词:诋毁、中伤、诽谤 反义词:赞扬、表扬、推崇
这些同义词在细微差别上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诋毁”更侧重于恶意攻击,而“怨诽”则强调了不满情绪的驱动。
“怨诽”一词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等历史文献中描述政治斗争时常用此词。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政治领域,也涉及个人和社交场合。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和为贵”,因此“怨诽”往往被视为负面行为,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相悖。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怨诽现象更加普遍,成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怨诽”一词往往带有一种负面情绪,让人联想到冲突和不和。在个人表达中,使用这个词可能需要谨慎,以免加剧矛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遇到因误解或不满而产生的怨诽行为。例如,在团队项目中,由于分配不公或沟通不畅,可能导致成员间的怨诽。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怨诽如冬日寒风,刺骨且无情,却在春日暖阳下,悄然消融。”
视觉上,“怨诽”可能让人联想到阴暗的角落和扭曲的面孔。听觉上,可能是一种尖锐、刺耳的声音,如同刀剑交击。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slander”或“defamation”,虽然它们在语义上相近,但在文化内涵和使用情境上可能有所不同。
“怨诽”是一个富有深度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一种行为,也反映了人际关系中的复杂情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恰当使用这个词,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意图。
1.
【怨】
(形声。从心,夗(yuàn)声。本义:怨恨;仇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怨,恚也。 、 《论语》。皇疏:“恨也。”-曰怨乎。 、 《贾子道术》-施行得理,谓之德。反德为怨。 、 《淮南子·说山》-不怨人取之。 、 《汉书·李广苏建传》-天子甚怨。 、 清·黄宗羲《原君》-人怨恶其君。 、 清·张廷玉《明史》-怨颇兴。 、 孙文《序》-怨愤所积。
【组词】
怨怅、 怨谤、 怨恶、 怨艾、 怨詈、 恩怨、 宿怨、 怨痛
2.
【诽】
(形声。从言,非声。本义:背地议论,指责他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放言曰谤,微言曰诽、曰讥。”-诽,谤也。 、 《墨子经上》-诽,明恶也。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