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0:33: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0:33:55
欺妄(qī wàng)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欺骗和虚妄。它通常用来描述某人或某事不真实、不诚实,带有欺骗性质的行为或言论。
在文学作品中,欺妄可能用来描绘反面角色或揭示某种社会现象。在口语中,它可能用于指责某人的不诚实行为。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伦理学,欺妄可能涉及更深层次的讨论,如诚信的重要性。
欺妄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欺”意味着欺骗,“妄”意味着虚妄或不真实。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现代汉语中的词汇欺妄。
在传统文化中,诚信被视为重要的道德准则。因此,欺妄**在社会中通常被视为负面行为,与诚信相对立。
欺妄这个词通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不信任、背叛和失望。它可能影响人们对某人或某事的整体看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欺妄的情况,比如在商业交易中遇到不诚实的卖家,或者在人际关系中遇到不真诚的朋友。
在诗歌中,欺妄可以用来描绘一个充满谎言和欺骗的世界:
在这欺妄的舞台上,
真相被掩埋,
谎言编织成网,
困住了无辜的灵魂。
欺妄可能让人联想到黑暗、模糊的图像,或者是一种低沉、不和谐的声音,象征着不真实和欺骗。
在英语中,欺妄可以对应词汇如“deception”或“fraud”,它们在不同文化中都代表着不诚实和欺骗的概念。
欺妄是一个强有力的词汇,它揭示了不诚实和欺骗的本质。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欺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识别和避免不诚实的行为,维护诚信和真实性。
1.
【欺】
(形声。从欠,其声。“欠”与出气、说话有关。本义:欺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欺,诈欺也。 、 《贾子道术》-仁义修立谓之任,反任为欺。 、 《京房易传》-禄不遂行兹谓欺。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徒见欺。
2.
【妄】
(形声。从女,亡声。本义:胡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妄,乱也。 、 《管子·山至数》-不通于轻重谓之妄言。 、 《贾子道术》-以人自观谓之度,反度为妄。 、 《春秋繁露》-施妄者,乱之始也。 、 诸葛亮《出师表》-妄自菲薄。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多求妄用。 、 清·黄宗羲《原君》-妄传伯夷。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毋妄发。
【组词】
妄口、 妄系、 妄扳平人、 妄施、 妄折、 妄行、 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