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22: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22:27
“下秧”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农业领域,指的是将水稻的秧苗从苗床移栽到水田中的过程。这个过程通常在春季进行,是水稻种植的一个重要环节。
“下秧”一词源于汉语,其中“下”表示放置或移栽的动作,“秧”指水稻的幼苗。这个词在农业实践中形成并沿用至今,没有太大的变化。
在**,水稻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下秧”作为水稻种植的关键步骤,承载着农民对丰收的期望和对传统农业文化的传承。
“下秧”这个词让我联想到春天的生机勃勃和农民的辛勤劳动,给人一种勤劳和希望的感觉。
在我的家乡,每年春天都会有下秧的*俗,村民们会一起帮忙,这不仅是一种农业活动,也是一种社区团结的体现。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下秧”: 春雨如丝,润物无声, 农民弯腰,下秧田中。 绿意盎然,希望萌生, 秋来金黄,收获丰盈。
想象一幅画面:春雨中,农民们在水田里弯腰下秧,水声和雨声交织,绿色的秧苗在水中轻轻摇曳。
在其他水稻种植国家,如日本和泰国,也有类似的种植过程,但可能使用不同的词汇来描述。
“下秧”这个词不仅是一个农业术语,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社会意义。了解和使用这个词,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农业文化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
1.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
2.
【秧】
(形声。从禾,央声。本义:植物的幼苗)。
稻的初生幼苗。
【引证】
《说文》。谓秆上皮葳蕤之状。-秧,禾若秧穰也。 、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秧,今俗谓稻之初生者曰秧。
【组词】
秧信、 秧秧、 秧针、 秧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