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3:46: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3:46:30
环境纠纷是指在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理、生态平衡维护等方面产生的争议或冲突。这些纠纷可能涉及政府机构、企业、非政府组织、社区和个人之间的法律、道德或经济问题。
环境纠纷一词源于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环境法律的完善。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相关的法律纠纷也随之增多。
在环保意识较强的社会中,环境纠纷往往被视为重要的社会问题,涉及公众利益和可持续发展。政府和非政府组织通常会积极参与解决这些纠纷。
环境纠纷往往让人联想到污染、生态破坏和人类对自然的掠夺。这种词汇可能引发人们对环境保护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在日常生活中,环境纠纷可能涉及家庭装修时的噪音控制、社区垃圾分类等问题。通过参与社区环保活动,可以有效减少这类纠纷。
在诗歌中,可以将环境纠纷比喻为“自然的哭泣”,表达对环境破坏的哀伤和呼吁保护自然的情感。
结合图片,可以展示被污染的河流、砍伐的森林等,引发人们对环境纠纷的视觉冲击。音乐方面,可以选择悲伤或愤怒的旋律,表达对环境破坏的情感反应。
在不同文化中,环境纠纷的处理方式和重视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例如,一些文化可能更倾向于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而另一些文化可能更依赖社区调解。
环境纠纷是一个涉及广泛社会问题的词汇,它不仅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体现了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一词汇对于提高环保意识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环】
(形声。从玉,瞏huán声。本义: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环,璧也。 、 《尔雅·释器》。李注:“其孔及边肉大小适等。”-肉好若一谓之不。 、 《礼记·经解》-行步则有环珮之声。 、 《礼记·玉藻》-孔子佩象环五寸。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闻水声,如鸣佩环。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腰白玉之环。
【组词】
环佩、 环玦、 环琨、 环塡
2.
【境】
(形声。从土,竟声。本义:边境,国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新附》-境,疆也。 、 《吕氏春秋·赞能》-至齐境。
3.
【纠】
(形声。从糸(mì),表示与线丝有关,丩(jiū)声。本义:三股的绳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俗字作糺。单股曰纫,两股曰纠,三股曰纠,亦曰徽。”-纠,绳三合也。 、 扬雄《解嘲》-徽以纠墨。
【组词】
纠纆
4.
【纷】
(形声。从糸(mì),分声。从“糸”,表示与线丝等有关。本义:马尾韬,扎束马尾的丝麻织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韬,剑衣也。引申凡为衣之称。《释名》曰:‘纷,放也,防其放弛以拘之也。’”-纷,马尾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