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3:34: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3:34:11
“佼佼者”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在某一领域或群体中表现最为出色、卓越的人。它强调的是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具有超群的才能或成就。
在文学作品中,“佼佼者”常用来形容那些在艺术、文学创作上有着非凡成就的人物。在口语中,这个词可以用来赞扬某人在工作、学*或其他方面的优秀表现。在专业领域,如体育、科技、商业等,它用来指代那些在该领域内取得显著成就的顶尖人物。
同义词:
反义词: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侧重点的不同。例如,“杰出者”更侧重于成就的突出,而“佼佼者”则强调在群体中的优越性。反义词则完全相反,指那些表现平平或不如他人的人。
“佼佼者”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佼佼”意为美好、出众,“者”为代词,指代人。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等,现代汉语中仍然保留并广泛使用。
在**文化中,“佼佼者”常与儒家思想中的“君子”概念相联系,强调德才兼备。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这个词也常用来激励人们追求卓越。
“佼佼者”这个词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成功、荣誉和尊敬。它激励人们努力成为自己领域的佼佼者。
在我的学*经历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在数学领域极为出色的同学,他无疑是班级的佼佼者,他的成就激励我不断努力。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知识的海洋里,他是探索的佼佼者,每一波浪花都见证了他的智慧与勇气。”
视觉上,“佼佼者”可能让人联想到颁奖典礼上的获奖者,站在领奖台上,接受众人的掌声和祝贺。听觉上,可能是颁奖典礼上激昂的音乐和热烈的掌声。
在英语中,“佼佼者”可以对应为“top performer”或“outstanding individual”,在不同文化中,这个词都用来形容那些在特定领域内表现最为出色的人。
“佼佼者”这个词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是一个词汇,更是一种激励和目标。通过学和使用这个词,我更加明确了追求卓越的重要性。
东汉初年,赤眉军首领樊崇得知光武帝刘秀不杀降将的消息后,就率领傀儡皇帝刘盆子及丞相徐宣等30多万人前来投降,刘秀宽待他们,赏给他们饭菜吃,问他们是否真心投降,徐宣等表示真心归顺,刘秀认为他们是铁中之钢、人中佼佼者
他是这个行业的~。
1.
【佼】
(形声。从人,交声。本义:美好)。
同本义。
【引证】
《诗·陈风·月出》。朱注:“佼人,美人也。”释文:“佼,本作姣。”-佼人僚兮。 、 《荀子·成相》注:“佼,亦好也。”-君子由之佼以好。 、 《礼记·月令》。注:“谓形容佼好。”-养壮佼。 、 《孔子家语·入官》。注:“犹好也。”-量之无佼民之辞。 、 《墨子·尚贤中》-面目佼好则使之。 、 《论衡·骨相》-陈平贫而饮食不足,貌体佼好。 、 《论衡·上世之人》-侗长佼好。 、 《后汉书·刘盆子传》。李贤注:“言佼佼者,凡佣之人稍为胜也。”-卿所谓铁中铮铮,庸中佼佼者也。
【组词】
佼人、 佼好、 佼易、 佼健
2.
【佼】
(形声。从人,交声。本义:美好)。
同本义。
【引证】
《诗·陈风·月出》。朱注:“佼人,美人也。”释文:“佼,本作姣。”-佼人僚兮。 、 《荀子·成相》注:“佼,亦好也。”-君子由之佼以好。 、 《礼记·月令》。注:“谓形容佼好。”-养壮佼。 、 《孔子家语·入官》。注:“犹好也。”-量之无佼民之辞。 、 《墨子·尚贤中》-面目佼好则使之。 、 《论衡·骨相》-陈平贫而饮食不足,貌体佼好。 、 《论衡·上世之人》-侗长佼好。 、 《后汉书·刘盆子传》。李贤注:“言佼佼者,凡佣之人稍为胜也。”-卿所谓铁中铮铮,庸中佼佼者也。
【组词】
佼人、 佼好、 佼易、 佼健
3.
【者】
(《说文》:“别事词也。相当于“这”)。
同本义。
【引证】
五代·王衍《醉妆词》-那边走,者边走,莫厌金杯酒。
【组词】
者回、 者般、 者流、 者番、 者里、 者个、 者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