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54: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54:59
擢发莫数(zhuó fà mò shǔ)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拔下头发来数也数不清”。这个成语用来形容罪行多得数不清,或者形容数量极其庞大,无法计算。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擢发续罪,不足以为数。”原意是指拔下头发来数罪行,也数不清。后来逐渐演变为形容数量极其庞大,无法计算。
在**传统文化中,头发被视为身体的一部分,与生命和尊严紧密相关。因此,“擢发莫数”这个成语通过这种形象的比喻,强调了罪行的严重性和数量的庞大。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沉重和严肃的感觉,因为它通常与严重的罪行或巨大的损失相关联。在使用时,往往会引起听者对**严重性的关注和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法律案件或历史时,它可以作为一个有力的表达工具,帮助传达的严重性。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如梭,擢发莫数,唯有诗篇,永存心间。”
想象一下,一个人站在镜子前,一根根拔下自己的头发,试图数清,这个画面给人一种无奈和绝望的感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ountless”或“innumerable”,但这些词汇缺乏“擢发莫数”所具有的生动形象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擢发莫数这个成语虽然不太常用,但它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表达工具,能够生动地传达数量庞大或罪行严重的概念。在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时,我们不仅能够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还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擢贾之发以续贾之罪,尚未足。
方尚乃口穷之时,盖~其罪。
1.
【擢】
(形声。从手,翟(dí)声。本义:抽引,拉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擢,引也。 、 《方言二》-擢,拔也。 、 《小尔雅》-拔根曰擢。 、 《史记·范雎列传》-擢贾之发,以赎贾之罪,尚未足。 、 枚乘《上书谏吴王》-夫十围之木,始生如蘖,足可搔而绝,手可擢而拔。 、 《韩非子·奸劫弑臣》-卓齿之用齐也,擢湣王之筋,悬之庙梁。 、 宋·苏轼《惠州李氏潜珍阁铭》-蔚鹅城之南麓,擢仙李之芳根。 、 汉·王符《潜夫论》-车上御驰马,蓬中擢舟船。 、 明·刘基《如梦令·题画》-风起,风起,擢入白擢花里。
【组词】
擢筋剥肤、 擢发
2.
【发】
崩坏;停止。 同: 废
【引证】
《老子》-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 、 《晏子春秋》-君夜发不可以朝。 、
【组词】
发药
3.
【莫】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日,从茻(mǎng)。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傍晚天快黑了。是“暮”的本字。本义:日落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莫,日且冥也。 、 《广雅》-莫,夜也。 、 《诗·齐风·东方未明》-不夙则莫。 、 《诗·大雅·抑》-谁夙知而莫成? 、 《诗·周颂·臣工》-维莫之春。 、 《礼记·文王世子》-及莫又圣。 、 《战国策·齐策》-旦莫日进食。 、 《书·洪范》-星辰莫同。 、 宋·苏轼《石钟山记》-莫夜月明。 、 《论语·先进》-莫春者。
【组词】
莫夜
4.
【数】
数目;数量。
【引证】
《战国策·赵策》-窃怜爱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五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组词】
报数、 数计、 数珠儿、 可被2除尽的数;自然数、整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或复数;基数;单数;复数
道数,方法。
【引证】
《商君书》-故为国之数,务在垦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