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0:36: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0:36:41
农时:指农业生产中适宜进行各项农事活动的特定时间,通常与季节、气候和作物的生长周期紧密相关。
农时一词源于古代农业社会的实践,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和气候变化,农时的概念也在不断演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农时与二十四节气紧密相关,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农时让人联想到田园风光、勤劳的农民和丰收的喜悦,同时也可能引发对农业劳动艰辛的感慨。
在我的家乡,每到春耕时节,整个村庄都忙碌起来,家家户户都在田间地头忙碌,这种景象让我深刻体会到农时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可以将农时融入对自然和时间的赞美:
春风拂面,农时已至, 田间地头,忙碌身影。 播种希望,收获梦想, 岁月流转,不变的是那份勤劳。
农时可以联想到春耕时节的田园风光,或是农民在田间劳作的场景,伴随着鸟鸣和风声,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
在不同文化中,农时的概念和重要性相似,但具体的农事活动和时间可能有所不同,反映了各自独特的气候和农业传统。
农时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文化传承和自然规律的体现。了解和尊重农时,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农】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林,从辰。古代森林遍野,如要进行农耕,必先伐木开荒,故从“林”;古代以蜃蛤的壳为农具进行耕耨,故从“辰”。小篆认为从晨,囟(xìn)声。从“晨”,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意。本义:耕,耕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耕必作于晨,故从晨。-农,耕也。 、 《汉书·食货志》-辟土植谷曰农。 、 《汉书·文帝纪》-农,天下之大本也。 、 晁错《论贵粟疏》-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 、 汉·贾谊《论积贮疏》-殴民而归之农。
【组词】
农家子、 农舆、 农战、 农月
努力,勉力。 同: 努
【引证】
《左传·襄公十三年》-小人农力以事其尚。
2.
【时】
(形声。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季度;季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时,四时也。 、 《释名》-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 、 《左传·桓公六年》。注:“春夏秋也。”-谓其三时不害。 、 《孟子·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三时者,成岁之要时。又,天时不如地利。 、 《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 、 《左传·闵公二年》-时事之征也。 、 《管子·山权数》-时者,所以记岁也。 、 《淮南子·天文》-四时者,天之吏也。 、 《尔雅·释天》。注:“道光照也。”-四时和谓之宝烛。 、 《书·尧典》。马注:“羲和四子掌四时。”-敬授人时。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左传·桓公六年》-谓其三时(指春夏秋)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组词】
时气、 时若、 时食、 时耕、 时夏、 时暑、 时景、 时禽、 时享、 时序、 时祀、 时田、 时令病、 时衣、 时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