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36: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1:36:55
“五经师”一词源自古代,指的是精通儒家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学者或教师。这些经典是古代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五经师”通常指的是在儒家经典方面有深厚造诣的专家。
在文学作品中,“五经师”常被用来形容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学者。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提及古代教育或文化传承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文学研究中,“五经师”是一个重要的学术称谓。
“五经师”一词的词源直接关联到儒家五经,这些经典在汉代被正式编纂并确立为官方教育的核心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成为对那些精通这些经典的人的尊称。
在**传统文化中,“五经师”代表了知识的权威和道德的高尚。在古代社会,成为“五经师”是许多学者的追求,因为这不仅意味着学术上的成就,也意味着社会地位的提升。
提到“五经师”,我联想到的是古代学者的形象:端庄、博学、严谨。这个词带有一种尊敬和敬仰的情感,让人想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我的学*生涯中,我曾遇到一位教授,他对**古代文学和哲学有深入的研究,我们常常称他为“现代的五经师”,因为他对经典的解读总是能启发我们深入思考。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五经师”:
古卷翻开,五经师指尖轻触,
智慧的光芒,穿越千年尘封。
想象一位老者,手持古卷,面带微笑,周围环绕着书香和墨香,这样的画面让人联想到“五经师”的形象。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琴的悠扬声音,或是古代学堂的诵读声。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概念可能是“经典学者”或“古典文学专家”,但这些词汇没有“五经师”那样深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五经师”这个词对我来说,不仅是一个学术称谓,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象征。它提醒我尊重知识,尊重传统,同时也激励我在自己的学术道路上不断追求深度和广度。
1.
【五】
(五,会意。从二,从乂。“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本义:交午,纵横交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 、 《诗·齐风·南山》-葛屦五两。 、 《诗·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
四加一的和。
【引证】
《广韵》-五,数也。 、 《书·舜典》-五载一巡守。 、 唐·李朝威《柳毅传》-塞其五山。 、 宋·苏洵《六国论》-五战于秦。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起则五六揖。 、 清·方苞《狱中杂记》-监五室。
2.
【经】
纺织,把纤维拧成纱。
【引证】
《韩非子》-吾始经之而不可更也。 、 《中国歌谣资料》-叔叔伯伯来经布,廿五个筒子满一车。
3.
【师】
(会意。从币,从垖。垖(duī)是小土山,帀(zā)是包围。四下里都是小土山,表示众多。本义:古代军队编制的一级。二千五百人为一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师,二千五百人为师。 、 《书·伪泰誓》-王乃犬巡六师。 、 《诗·小雅·采芑》-陈师鞠旅。 、 《周礼·地官·小司徒》-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