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5:51: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5:51:32
“惊猿脱兔”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非常惊慌,急忙逃窜的样子。字面意思是指猿猴受到惊吓后迅速逃离,兔子也因惊慌而急速逃脱。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在紧急情况下反应迅速,动作敏捷。
在文学作品中,“惊猿脱兔”常用来形容人物在危急时刻的反应,如战场上的士兵、逃亡中的罪犯等。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任何人在紧急情况下的快速反应,如突然听到巨响时的反应。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行为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动物或人类在受到惊吓时的本能反应。
同义词:
反义词:
“惊猿脱兔”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人对动物行为的观察和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描述人类的行为,特别是在紧急或危险情况下的反应。
在文化中,动物常常被用来象征或比喻人类的行为。猿猴和兔子都是敏捷的动物,因此它们的形象被用来形容人在紧急情况下的快速反应。这个成语也体现了文化中对敏捷和机智的重视。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紧张和急迫。它让人联想到危险和紧急情况,以及在这种环境下人们本能的求生反应。这种联想可以增强描述的生动性和紧迫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地震演练中看到人们的行为如同惊猿脱兔,大家迅速而有序地撤离到安全区域。这种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这个成语的实际应用。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夜幕降临,惊猿脱兔,
星辰闪烁,指引归途。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群猿猴在森林中受到惊吓后迅速逃离的场景。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节奏快速、紧张的音乐来增强这种紧急逃脱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ike a startled deer”或“like a bat out of hell”,都是形容人在紧急情况下迅速逃离的样子。这些表达虽然与“惊猿脱兔”不完全相同,但都传达了类似的紧迫和惊慌的情感。
“惊猿脱兔”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也反映了人类在紧急情况下的本能反应。它在文学和日常交流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能够生动地描述人们在危险或紧急情况下的行为。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更加理解了语言的生动性和表达的多样性。
还亏得苗子的脚底板厚,不怕巉岩荆棘,就如惊猿脱兔,漫山越岭的逃散了。
1.
【惊】
(形声。从马,敬声。本义:马受惊)。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驚,马骇也。 、 《战国策·赵策一》-襄子至桥而马惊。
【组词】
惊嘶、 惊尘、 惊镳
2.
【猿】
(形声。从犬,袁声。猿似犬,故从犬。本义:灵长类动物,形态与猴相似)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通常写作“猨、猿”。-蝯善援,禺属。 、 《考工记·总目》。注:“貉或为猨。谓善缘木之猨也。”-貉逾汶则死。 、 《诗·小雅·角弓》。传:“猱,猨属。”-毋教猱升木。 、 《庄子·天地》-猿狙之便自山林来。 、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猿之所以寿者,好引其末,是故气四越。
【组词】
猿猴献果、 猿狖、 猿眩、 猿臂
3.
【脱】
(形声。从肉,兑(duì)声。本义:肉去皮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脱,消肉臞也。 、 《尔雅》-肉去骨曰脱。 、 《礼记·内则》-肉曰脱之,鱼曰作之,枣曰新之。 、 《列子·天瑞》-其状若脱。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筋骨尽脱矣。
4.
【兔】
(象形。象踞后其尾形。本义:哺乳类动物,通称兔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其兽前足短后足长,俗字作菟。-兔,兽名。象踞后其尾形。 、 《论衡·奇怪》-兔舐毫而孕,及其生子,从口而出也。 、 《诗·召南·兔置》-肃肃兔罝。 、 《礼记·曲礼》-兔曰明视。 、 《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 、 、 、 《乐府诗集·木兰诗》-雄兔脚扑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