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6:09: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6:09:30
“欺辱”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欺负和侮辱。它描述的是一种行为,即对他人进行不公正的对待或言语上的贬低,使其感到羞耻或受到伤害。
在文学作品中,“欺辱”常常用来描绘人物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增强故事的紧张氛围。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用于描述日常生活中的不公平待遇或言语攻击。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欺辱”可能被用来分析人际关系中的权力动态和心理影响。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程度的强弱,例如“欺负”可能更侧重于行为上的压迫,而“凌辱”则带有更强烈的贬低和伤害意味。
“欺辱”由“欺”和“辱”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欺”指欺骗或不诚实的行为,“辱”则指羞耻或侮辱。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描述不公正对待和言语伤害的复合词。
在许多文化中,欺辱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社会普遍谴责这种行为。在某些社会背景下,欺辱可能与权力结构有关,弱势群体更容易成为欺辱的对象。
“欺辱”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不公、痛苦和愤怒。它可能触发人们对正义和公平的思考,以及对受害者同情和支持的情感。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有目睹或亲身经历欺辱的情况,这些经历可能会影响个人的价值观和对人际关系的看法。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欺辱”来表达对不公的抗议和对正义的渴望:
在黑暗的角落,欺辱横行, 但光明终将到来,正义不会沉默。
视觉上,“欺辱”可能让人联想到压迫的场景,如一群人围攻一个人。听觉上,可能让人想到尖锐的嘲笑声或威胁的语气。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中的“bully”和“humiliate”,德语中的“schikanieren”和“erniedrigen”,都有类似的含义,但具体用法和文化内涵可能有所不同。
“欺辱”是一个强有力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一种不公正的行为,还触及了人类情感和社会正义的核心。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对于传达复杂的情感和社会问题至关重要。
1.
【欺】
(形声。从欠,其声。“欠”与出气、说话有关。本义:欺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欺,诈欺也。 、 《贾子道术》-仁义修立谓之任,反任为欺。 、 《京房易传》-禄不遂行兹谓欺。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徒见欺。
2.
【辱】
(会意。甲骨文字形,是“辰”下加脚(止)或加手(又,寸)的形象。①本义:耕作。“辰”是“蜃”的本字,古代以蜃为农具进行耕作。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耨”(nòu)。②引申义:耻辱) 同引申义。
【引证】
《说文》-辱,耻也。 、 《论语·学而》-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 《史记·货殖列传序》-衣食足而知荣辱。
【组词】
奇耻大辱;荣辱;羞辱;忍辱负重;蒙受屈膝之辱;辱害、 辱残
使…受辱;侮辱。
【引证】
《孟子·梁惠王上》-南辱于楚,寡人耻之。 、 《论语·子路》-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我见相如,必辱之。
【组词】
足以辱晋;辱邈、 辱抹、 辱没、 辱玷、 辱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