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0:50: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0:50:50
词汇“亡徒”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有限的资料中提取信息。以下是对“亡徒”这一词汇的分析:
“亡徒”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逃亡的人”或“失去家园的人”。其中,“亡”通常指失去、死亡或逃亡,而“徒”可以指人,尤其是没有固定居所或职业的人。
由于“亡徒”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的使用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来形容那些因为战争、灾难或其他原因而被迫逃离家园的人。
“亡徒”的词源可能来自于古代汉语,其中“亡”和“徒”都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可能已经减少,但在某些文学作品或历史文献中仍可见其踪迹。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下,“亡徒”可能被用来描述那些因为政治迫害、自然灾害或其他原因而失去家园的人。这个词可能带有一定的负面色彩,因为它暗示了无家可归和流离失所的状态。
“亡徒”这个词可能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悲伤,因为它代表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无助和脆弱。它也可能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难民潮或战争中的逃难者。
由于“亡徒”不是一个常用词汇,我在生活中很少遇到与该词汇相关的经历或故事。然而,在阅读历史书籍或观看相关电影时,可能会遇到这个词汇。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亡徒”来描绘一种无家可归的孤独感:
在荒凉的街头,
亡徒的身影孤独而漫长,
他们的眼中,
映照着无尽的流浪。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群人在荒凉的背景下行走,他们的身影显得孤独而无助。在音乐中,可能会选择一些悲伤或沉重的旋律来表达“亡徒”的情感。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会有类似的词汇来描述失去家园的人,例如英语中的“refugee”或“displaced person”。这些词汇在不同文化中的使用情况可能有所不同,但都反映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共同经历。
“亡徒”这个词虽然不常用,但它揭示了人类在面对极端困境时的状态。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社会现象,同时也能够丰富我们的词汇量和表达能力。
1.
【亡】
古同“无”。
没有。 同: 无
【引证】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亡以应。 、 《诗·唐风·葛生》-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 《仪礼·士丧礼》-亡则以缁,长半幅。 、 《论语·子张》-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 《孟子·尽心上》-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 、 《汉书·李广苏建传》-自苦亡人之地。 、 、 《后汉书·列女传》-君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
2.
【徒】
(形声。从辵(chuò),土声。本义:步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徒,步行也。 、 《诗·小雅·黍苗》-我徒我御。 、 《礼记·王制》-君子耆老不徒行。 、 《国语·吴语》-徒递来告。 、 《庄子·徐无鬼》-无徒骥于锱坛之宫。 、 《左传·襄公元年》-败其徒兵于洧上。 、 《论语·先进》-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 《易·贲》-贲其趾,舍车而徒。 、 顾炎武《复庵记》-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组词】
徒徙、 徒跣、 徒践、 徒杠、 徒负、 徒行
步兵,兵卒(周代盛行车战,车上的兵称“甲士”,车后跟着步行的兵叫“徒”)。
【引证】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帅徒以往。
【组词】
徒骥、 徒兵,徒卒、 徒士、 徒甲、 徒卫、 徒侯、 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