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5:53: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5:53:23
词汇“冥眗亡见”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成语,源自古代文献,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冥眗亡见”字面意思是指在昏暗中看东西,看不清楚或看不见。其中,“冥”指昏暗、幽暗,“眗”是看的意思,“亡见”即看不见。这个成语形容环境昏暗,视线受阻,无法看清事物。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形容夜晚或密林中的景象,表达一种神秘或恐怖的氛围。在口语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专业领域,如古代文学研究或历史文献解读中,可能会提及这个成语。
“冥眗亡见”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可能源自《诗经》或其他先秦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模糊不清”等更为通俗的表达。
在**古代文学和哲学中,昏暗的意象常常与神秘、深邃、不可知等概念相联系。因此,“冥眗亡见”这个成语可能在描述某些深奥或难以理解的事物时被使用。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神秘和不安。它让我联想到夜晚的森林或古老的书房,充满了未知和探索的欲望。
在我的生活中,这个成语并不常用,但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偶尔会遇到这个表达,让我对古代人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冥眗亡见的夜,星辰隐匿,唯有心中的灯火,照亮前行的路。”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夜晚森林的画面,树木茂密,月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低沉、神秘的背景音乐,增强这种昏暗、神秘的氛围。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表达如“in the dark”(在黑暗中)或“obscure vision”(模糊的视野)可以传达类似的意思。
“冥眗亡见”这个成语虽然不常用于现代汉语,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理解古代文学和哲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量,提升语言的深度和广度。
抑挢首以高视兮,目冥眗而亡见。
1.
【冥】
(会意。小篆字形,从日,从六,冖(mì)声。日,太阳,日数十,十六日而月始亏,幽暗也。本义:昏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冥,幽也。 、 《广雅》-冥,暗也。 、 《太玄·玄文》-冥者,明之藏也。 、 《诗·无将大车》-维尘冥冥。 、 《法言·修身》-擿埴索涂,冥行而已矣。 、 枚乘《七发》-冥火薄天,兵车雷运。 、 《汉书·五行志》-其庙独冥。
【组词】
冥冥、 冥冥灭灭、 冥蒙、 冥升、 冥幻
2. 【眗】 眼睛深凹。
3.
【亡】
古同“无”。
没有。 同: 无
【引证】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亡以应。 、 《诗·唐风·葛生》-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 《仪礼·士丧礼》-亡则以缁,长半幅。 、 《论语·子张》-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 《孟子·尽心上》-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 、 《汉书·李广苏建传》-自苦亡人之地。 、 、 《后汉书·列女传》-君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
4.
【见】
“现”的古字。显现;出现;实现。
【引证】
《广雅》-见,示也。 、 《易·乾》。注:“出潜离隐,故曰见。”-见龙在田。 、 《汉书·韩信传》-情见力屈。 、 《战国策·燕策》-图穷而匕首见。 、 《孟子·梁惠王上》-见于王。 、 《论语·季氏》-见于孔子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其末立见。 、 《三国演义》-有虹见于玉堂。 、 吴均《与朱元思书》-有时见日。 、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组词】
见影、 见得
介绍,推荐。
【引证】
《论语·微子》-见其二子焉(让他两个儿子出见子路。见通“现”,使……现。焉,于之,向子路)。 、 《墨子·公输》-见我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