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7:34: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7:34:57
冥然兀坐 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冥、然、兀、坐。字面意思是指一个人静静地坐着,没有任何动作或表情,仿佛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对外界毫无反应。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深思熟虑、心无旁骛的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冥然兀坐 常用来描绘主角在面对重大决策或内心挣扎时的状态。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某人沉思或发呆时,人们可能会使用类似的表达。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哲学讨论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深度思考的状态。
同义词:
反义词:
冥然兀坐 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可以推测其来源于古代文人对静坐冥想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文学作品中,用以描绘人物的心理状态。
在传统文化中,静坐冥想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因此冥然兀坐** 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种文化背景。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用来描述人们在面对压力或需要深思时的状态。
冥然兀坐 给人一种深沉、内敛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宁静和深邃。它可能引发人们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对自我反思的渴望。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图书馆看到一位学生冥然兀坐,显然是在为即将到来的考试做准备。这种专注的状态让我印象深刻。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月光下,他冥然兀坐,
思绪如潮,涌向远方。
静谧的夜,见证了他的沉思,
星辰闪烁,映照着他的内心。
冥然兀坐 可以联想到一幅画面:一个人坐在窗前,月光洒在他的身上,周围一片寂静。音乐上,可以联想到缓慢、深沉的钢琴曲,如肖邦的《夜曲》。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sitting in contemplative silence" 或 "lost in thought",虽然不如冥然兀坐 那样具有诗意和深度,但也能传达类似的意境。
冥然兀坐 是一个富有诗意和深度的成语,它不仅描绘了一种静态的沉思状态,还反映了人们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对自我反思的渴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深度和美感。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1.
【冥】
(会意。小篆字形,从日,从六,冖(mì)声。日,太阳,日数十,十六日而月始亏,幽暗也。本义:昏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冥,幽也。 、 《广雅》-冥,暗也。 、 《太玄·玄文》-冥者,明之藏也。 、 《诗·无将大车》-维尘冥冥。 、 《法言·修身》-擿埴索涂,冥行而已矣。 、 枚乘《七发》-冥火薄天,兵车雷运。 、 《汉书·五行志》-其庙独冥。
【组词】
冥冥、 冥冥灭灭、 冥蒙、 冥升、 冥幻
2.
【然】
(会意兼形声。下形,上声。四点是火的变形。声符读yàn,是狗肉的意思,下面加火以烤狗肉。本义:燃烧)。
同本义。“然”是“燃”的本字。
【引证】
《说文》-然,烧也。
3.
【兀】
(指事。从一,在人上。人头上一横,表示高平。本义:高耸特出的样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兀,高而上平也。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组词】
兀岸、 兀嵝
4.
【坐】
(会意。《说文》古文作象形字,象两人坐在土上。本义:人的止息方式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
同本义。
【引证】
林义光《文源》-像二人对坐土形。 、 《礼记·曲记》。疏:“坐通名跪,跪名不通坐也。”-坐而迁之。 、 《礼记·玉藻》-退而坐,取屦。 、 《礼记·少仪》-受立、授立,不坐。 、 《礼记·乐记》。疏:“坐,跪也。”-武坐致右宪王。 、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注:“膝行也。”按,坐者,尻也,处也。古席地而坐,膝着席而下其臀曰坐,耸其体曰跪。跪,亦谓之启。跪可言坐,坐不可言跪也。-坐行而入。 、 《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坐上坐。 、 《书·太早上》-坐以待旦。 、 《礼记·玉藻》-坐如尸。 、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项伯东向坐,亚夫南向坐。 、 《战国策·魏策》-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喻矣。 、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坐语未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