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3:59: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3:59:23
词汇“搜岩采干”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文献,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搜岩采干”字面意思是搜寻岩石间的干枯植物。这个成语比喻在困难的环境中寻找生存的资源,或者在艰难的条件下努力求取知识或技能。
“搜岩采干”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原文是“搜岩采干,以求贤才”,意指在偏远的地方寻找有才能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意义扩展到在任何困难环境中寻找资源或知识。
在**传统文化中,这个成语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自强不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鼓励人们在逆境中坚持不懈,努力进取。
这个成语给人以坚韧不拔、不畏艰难的正面情感联想,激发人们在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决心。
在个人经历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在艰苦环境中依然坚持学*或工作的人,如偏远地区的教师或医生。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搜岩采干志不移,风霜雨雪皆成诗。”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在崎岖的山路上寻找干枯的植物,背景音乐可以是激励人心的旋律,增强坚韧不拔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couring the desert for a drop of water”,意指在极端环境中寻找稀缺资源。
“搜岩采干”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激励着人们在现代社会中面对挑战时不放弃,坚持到底。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文化底蕴。
1.
【搜】
搜索;搜查。
【引证】
《方言二》-搜,求也。秦晋之间曰搜,就室曰搜。 、 《庄子·秋水》-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组词】
搜弊、 搜猜、 搜筒、 搜看、 搜阅、 搜山煮海、 搜伏、 搜刷
寻求。
【引证】
《梁书·孔休源传》-时太子詹事周捨撰《礼疑义》,自汉魏至于齐梁,并加搜采。
【组词】
搜剔、 搜遗、 搜须捉虱、 搜刷、 搜才、 搜句、 搜抉、 搜吟、 搜拔、 搜奇;搜采
2.
【岩】
(形声。从山,严声。“岩”为会意字。从山,从石。本义:高峻的山崖)。
同本义。
【引证】
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嵌岩窦穴。 、 宋·沈括《梦溪笔谈》-高岩峭壁。 、
【组词】
岩电、 岩阿、 岩徼、 岩下、 岩饰
3.
【采】
采地,古代士大夫的封邑 ,又叫采邑,食邑,采地。
【引证】
《礼记·礼运》-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 、 《法言·重黎》。注:“食税也。”-西采雍梁。 、 《公羊传·襄公十五年》注-所谓采者,不得有其土地人民采取其租税耳。字亦作寀。
4.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