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5:43: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5:43:54
“不牢”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不坚固、不稳固。它通常用来描述物体或结构的不稳定状态,暗示其容易损坏或崩溃。
“不牢”由“不”和“牢”组成。“不”表示否定,“牢”原指关牲畜的圈,引申为坚固、稳固。在古代汉语中,“牢”已有坚固的含义,如《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牛马圈也”,后引申为坚固之意。
在中国文化中,“牢”常与稳定、可靠联系在一起,如“牢不可破”、“牢记”。因此,“不牢”在社会交往中可能带有负面评价,暗示不可靠或不稳定。
“不牢”给人带来的是不安和担忧的情感反应。它可能让人联想到脆弱、易碎的物体,或是不可靠的人际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购买的家具不牢的情况,这让我对产品的质量产生了怀疑,也提醒我在购买时要更加谨慎。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心若不牢,风一吹便散;情若不牢,雨一打便淡。”
视觉上,“不牢”可能让人联想到摇摇欲坠的建筑物或松动的家具。听觉上,可能是木头摩擦的声音或物体摇晃的声响。
在英语中,“不牢”可以对应为“unsteady”或“unstable”,在不同文化中,对稳固性的追求是普遍的,但表达方式和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
“不牢”这个词汇在描述物体或心理状态的不稳定时非常有用。它不仅在日常交流中常见,也在文学和专业领域中发挥作用。了解其词源和演变,以及在不同文化中的对应词汇,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牢】
(象形指事。据甲骨文,里面是个“牛”字,外面象养牛的圈。泛指一般养性畜的栏圈(juàn)。本义:关养牛马等牲畜的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牛羊豕之闲曰牢。-牢,闲养牛马圈也。 、 《诗·大雅·公刘》-执豕于牢。 、 《战国策·楚策》-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 《周礼·充人》-祀五帝则系于牢。 、 《列子·仲尼》-长幼群聚,而为牢藉。 、 《庄子·达生》-元端以临牢筴。
【组词】
牢栈、 牢筴、 牢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