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5:39: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5:39:25
岁比不登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年成不好,收成不佳”。其中,“岁”指年岁,即一年;“比”指连续;“不登”指不丰收,收成不好。整个成语用来形容连续几年农作物收成不好,经济困难。
在文学作品中,岁比不登 常用来描绘农村或古代社会的贫困景象,如在《史记》、《汉书》等古代文献中有所体现。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农业、经济或历史话题时,仍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农业经济学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分析农业生产周期中的不利因素。
岁比不登 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特别是农业社会对天时地利人和的依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因此岁比不登** 这样的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农业收成的重视。它也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灾害的无奈和对社会稳定的渴望。
这个成语往往带有一种沉重和忧郁的情感,让人联想到贫困、饥饿和艰难的生活。它提醒我们珍惜现代社会的稳定和富足。
在讨论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时,我曾使用过岁比不登 这个成语来描述某些地区连续几年的不良收成情况。
在创作一首关于农民生活的诗歌时,我可能会这样写: “岁岁耕耘,却见禾苗枯黄, 比年不登,心中满是忧伤。”
想象一幅画面:干旱的土地上,农民无奈地望着枯萎的庄稼,背景音乐可能是低沉的大提琴声,传达出一种沉重和无助的感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a run of bad harvests" 或 "consecutive years of poor yields",虽然不如岁比不登 那样简洁和富有诗意,但传达的意思相似。
岁比不登 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古代农业社会的现实,也提醒我们关注现代农业面临的挑战。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过去和现在。
壬寅,以诸路~,免今年田租、丝银。
1.
【岁】
(形声。小篆字形。从步,戌(xū)声。“步”有经历的意思。古音“岁、戌”迭韵。本义:岁星。即木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岁,木星也。 、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岁在星纪。
【组词】
岁君、 岁次
2.
【比】
(会意。从二匕,匕亦声。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它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本义:并列;并排)。
同本义。
【引证】
《诗·小雅·六月》-比物四骊。 、 《尔雅·释鸟》-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 、 《史记·天官书》-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曰司空。 、 《周礼·世妇》。注:“次也。”-比其具。 、 《周礼·田仆》-及献比禽。 、 《孟子·滕文公上》-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 《战国策·燕策》-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 、 《聊斋志异·促织》-纳比笼中。
【组词】
比肩、 比物、 比集、 比缀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登】
(象形。本义:上车)。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登,上车也。 、 《尔雅》-登,陞也。 、 《礼记·玉藻》-登车则有光矣。 、 《左传·庄公十年》-登轼而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