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35: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35:20
万籁俱寂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所有的声音都消失了”,形容环境非常安静,没有一点声音。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绘夜晚、深山、寺庙等极其宁静的场景。
万籁俱寂 这个成语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中的“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后来逐渐演变成形容极度安静的成语。
在文化中,宁静被视为一种美德,万籁俱寂常用来形容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尤其在和道教文化中,这种极度的宁静被视为修行的一部分。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一种平和、宁静的感觉,联想到夜晚的星空、深山的幽静或是寺庙的肃穆。它让人感到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和内心的平和。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有一次在深山中的夜晚,四周万籁俱寂,只有微风和偶尔的虫鸣,那种宁静让我感到非常放松和宁静。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万籁俱寂的夜,星辰低语,月光轻抚,心灵在这宁静中找到了归宿。”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夜晚的森林画面,月光洒在静谧的树木上,没有任何声音。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段轻柔的钢琴曲,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ead silence”或“pin-drop silence”,虽然意思相近,但文化内涵和使用场景可能有所不同。
万籁俱寂 这个词汇不仅描述了一种物理状态,更蕴含了一种文化和情感的深度。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宁静、平和的情感和场景。
万赖此俱寂,唯闻钟磬音。
这时~,只听到滴搭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
唐朝诗人常建中了进士后,仕途一直不得志,40岁才做县尉。他一生游览了许多山川名胜,写了不少田园诗,代表作有《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赖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 【万】 原为中国古代鲜卑族部落名;后为复姓。
2.
【籁】
(形声。从竹,赖声。本义:古代一种管乐器,三孔)。
同本义。
【引证】
《史记·司马相如传》。集解:“籁,箫也。”-吹鸣籁。 、 王勃《滕王阁序》-爽籁发而清风生。
【组词】
籁竽、 籁龠
3.
【俱】
(形声。从人,具声。本义:走在一起,在一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俱,皆也。 、 《战国策·齐策》。注:“偕也。”-而仪与之俱。 、 《庄子·天运》-道可载而与之俱也。 、 《史记·魏公子列传》-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 、 《汉书·李广苏建传》-百余人俱。 、 、 《世说新语·自新》-处与之俱。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使与书俱。
4.
【寂】
(形声。从宀(mián),叔声。本义:静悄悄,没有声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寂,无人声。 、 《四子讲德论》-寂寥宇宙。 、 《老子》-寂兮寥兮,独立不改。 、 《易·系辞上》-寂然不动。 、 柳宗元《永州八记》-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满坐寂然。 、 明·魏学洢《核舟记》-人视端容寂。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俄而寂然。
【组词】
寂寂悄悄、 寂密、 寂天寞地
1. 【万籁】 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俱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