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1:18: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1:18:52
“为虎作伥”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帮助**作恶,比喻帮助坏人做坏事。这个成语出自宋代文莹的《湘山野录》:“此三人能为狼虎者助,必为狼虎者也。”后来演变为“为虎作伥”。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助纣为虐、帮助恶人作恶的人。在口语中,人们可能更直接地说“帮凶”或“助纣为虐”。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道德伦理讨论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指代那些在犯罪活动中提供帮助的人。
同义词中,“帮凶”更直接地指代帮助犯罪的人,而“助纣为虐”则更多用于形容帮助暴君或恶人作恶的行为。反义词则强调了正义和勇敢的行为。
“为虎作伥”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迷信,认为被吃掉的人会变成伥鬼,帮助寻找下一个受害者。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比喻帮助坏人做坏事的人。
在文化中,常常被视为凶猛和危险的象征,因此“为虎作伥”这个成语也带有强烈的负面色彩。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批评那些在社会不公或犯罪行为中提供帮助的人。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厌恶和鄙视,因为它描述的是一种背叛正义和道德的行为。联想上,人们可能会想到那些在历史上的暴君和他们的帮凶。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看到有人在不公正的**中提供帮助,我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他们的行为。例如,如果有人在公司中帮助上司进行不公平的决策,我会认为他们是在为虎作伥。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在黑暗的森林里,
伥鬼为虎引路,
迷失的灵魂,
在恶的边缘徘徊。
视觉上,可以想象一个阴暗的森林,一只**和它的伥鬼在寻找下一个受害者。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风吹过树梢的沙沙声,以及远处传来的不祥的低吼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id and abet”,意指帮助和支持犯罪行为。这个表达在法律文件中较为常见,而在日常口语中则不常用。
“为虎作伥”这个成语在*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不仅描述了一种行为,也反映了人们对正义和道德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对不公正行为的批评。
凡死于虎,溺于水之鬼号为伥,须得一人代之。
为着要得虎子而身入虎穴,决不是身入虎穴去~。
传说被老虎咬死的人变成鬼后死心塌地地听从老虎的指使,去引诱别人让老虎来吃。老虎出行,伥鬼在前面引路,帮助老虎逃避陷阱,如发现人,伥鬼就上去抓住那人,脱掉他的衣服让老虎来吃,老虎吃后,新的伥鬼产生,旧的伥鬼可以自由
1.
【为】
(爲字的本义是母猴。象形。按字,从爪,下象形。古文象两母猴相对形)。
帮助;佑助。
【引证】
《诗·大雅·凫鷖》-福禄来为。
【组词】
为虎添
2. 【虎】 [方言] 虎不拉:比喜鹊稍大的一种鸟,性猛善鸣。
3.
【作】
(会意。从人,从乍。人突然站起为作。甲骨文字形,象衣领初作的形状。本义:人起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作,起也。 、 《易·离》-明两作。 、 《书·无逸》-作其即位。 、 《诗·秦风·无衣》-与子偕作。 、 《考工记》-或作而行之。 、 《周礼·士师》-凡作民。 、 《仪礼·特牲礼》-三献作止爵。 、 《礼记·礼运》-后圣有作。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而后作焉。 、 《论语·先进》-舍瑟而作。 、 《礼记·少仪》-客作而辞。 、 宋·苏轼《画佛赞》-如日出时,眠者皆作。 、 方苞《狱中杂记》-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
【组词】
作止
4.
【伥】
(形声。从人,长声。本义: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伥,狂也。俗字作猖。 、 《离骚》-何桀纠之昌披兮。(以昌为之。) 、 《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伥,狂。”-号为“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