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0 19:39: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0 19:39:09
无人不知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没有人不知道”,用来形容某事物或某人的知名度极高,广为人知,几乎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
无人不知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无”、“人”、“不”、“知”四个字组成,每个字的意思都很明确,组合起来形成了现在的含义。在古代文献中,这个成语的使用已经相当普遍,如《左传》等经典文献中就有类似表达。
在文化中,无人不知 常用来强调某事物的普及性和影响力。在社会传播中,这个成语也常用来形容那些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或人物。
这个成语给人以强烈的普及感和影响力,让人联想到那些广为人知、深入人心的故事或人物。它传递出一种普遍性和共识感,让人感受到社会的共同记忆和认知。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一些广为人知的流行文化现象,如某部热门电视剧或电影,强调它们在大众中的普及程度。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春风拂面无人不知,
花开满园尽人皆晓。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热闹市集的画面,人们都在讨论某个无人不知的话题。结合音乐,可以想象一首旋律欢快、广为传唱的歌曲,几乎每个人都能哼上几句。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Everyone knows" 或 "It's common knowledg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意思相似,都是指某事物广为人知。
无人不知 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常用的表达,用来形容那些广为人知的事物或人物。它在文学、口语和专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传递出一种普遍性和共识感。通过对这个成语的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它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和灵活性。
他的臭事到了~的地步。
1.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2.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知】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同本义。
【引证】
《玉篇》-知,识也。 、 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知汝远来应有意。 、 《庄子·外物》-心徹为知。 、 《史记·留侯世家》-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 、 《后汉书·列女传》-不知何氏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