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7:01: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7:01:06
儆惕(jǐng tì)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警戒和警惕。它强调的是对潜在危险或错误保持警觉,以防患于未然。
儆惕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在现代汉语中有所减少,但在特定语境下仍保持其重要性。
在**传统文化中,儆惕常与儒家思想中的“慎独”相联系,强调个人在独处时也应保持警觉和自律。
儆惕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紧张和警觉,它让人联想到需要时刻保持警惕的状态,这种状态可能带来压力,但也确保安全。
在日常生活中,儆惕的概念帮助我在处理敏感信息或进行重要决策时保持谨慎,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儆惕:
夜深人静时,心儆惕如弓,
星光下,思绪穿梭于未知的暗涌。
儆惕可能让人联想到夜晚的哨兵,手持武器,目光锐利地扫视四周;或是紧张的背景音乐,提醒着即将到来的危险。
在英语中,儆惕的概念可以通过“vigilant”或“alert”等词汇表达,虽然具体用法和语境有所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
儆惕是一个强调警觉和预防的词汇,它在特定领域和语境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儆惕有助于我更准确地传达对潜在危险的警觉态度。
1.
【儆】
(形声。从人,敬声。本义:警戒,戒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儆,戒也。 、 《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注-儆,备也。 、 《左传·昭公十八年》-使府人库人各儆其事。 、 《左传·襄公九年》-令司官、巷伯儆宫。
【组词】
儆悟、 儆守、 儆惧、 儆懔、 儆戢、 儆儆、 儆动、 儆畏
2.
【惕】
(形声。从心,易声。本义:害怕,放心不下)。
同本义。
【引证】
《玉篇》-惕,惧也。 、 《说文》-惕,敬也。 、 《易·乾》。郑注:“惧也。”-夕惕若厉。 、 《国语·楚语》。注:“惧也。”-岂不使诸侯之心惕惕焉。 、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无日不惕,岂敢忘职? 、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行人皆怵惕。 、 唐·李朝威《柳毅传》-愧惕惭惧。
【组词】
惕息、 惕惕、 惕 虑、 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