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59: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59:38
“乡书”一词在汉语中通常指的是来自家乡的书信,或者泛指与家乡有关的文字材料。它蕴含了对家乡的思念和情感联系,是一种情感的载体。
“乡书”一词源于古代汉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更多地出现在文学作品或特定的语境中。
在**传统文化中,“乡书”承载了浓厚的乡土情感和家族观念,是维系家庭和家乡情感的重要纽带。在现代社会,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书信交流减少,但“乡书”所蕴含的情感价值依然被人们珍视。
“乡书”一词往往能唤起人们对家乡的温暖记忆和深切思念,它是一种情感的寄托,能够激发人们对家的向往和对亲人的关怀。
个人在远离家乡时,收到一封乡书,会感到特别的温暖和安慰,这种情感的交流是无法被电子通讯完全替代的。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乡书千里至,字字暖心田。”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home letter”或“family letter”,但它们没有“乡书”所蕴含的深厚文化情感。
“乡书”不仅是一个词汇,更是一种情感的象征,它连接着人与家乡的情感纽带。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情感表达,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1.
【乡】
(会意。据甲骨文,像二人对食形。“‘鄉’和‘饗’原本是一字…整个字像两个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的情状。本义是用酒食款待别人,是“饗”的古字)。
“乡”假借为行政区域名。
【引证】
《说文》-乡,国离邑民所封乡也。啬夫别治封圻之内六乡六卿治之。 、 《周礼·大司徒》。注:“万二千五百家。”-五州为乡。 、 《广雅》-十邑为乡,是三千六百家为一乡。 、 《礼记·王制》-习乡尚齿。 、 《庄子·逍遥游》-行比一乡。 、 《左传·庄公十年》-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
【书】
(形声。从聿,者声。聿(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書,著也。 、 《周礼·保氏》-五曰六书。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 、 《易·系辞》-易之以书契。 、 《尚书序》疏-书者,以笔画记之辞。 、 《论语·卫灵公》-子张书诸绅。 、 《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 、 方苞《狱中杂记》-众言同,于是乎书。
【组词】
书候、 书孽、 书记手、 书画卯酉、 书文、 书抄、 书具、 书券、 书砚、 书狱、 书命、 书格、 书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