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00: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00:31
“忧国哀民”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为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感到忧虑和悲伤。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关心国家大事和民众福祉的人,尤其是政治家、学者或社会活动家。
在文学作品中,“忧国哀民”常被用来描绘那些具有高尚情操和责任感的人物形象,如古代的忠臣、现代的改革者等。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赞扬某人的公共精神或批评那些对国家和社会问题漠不关心的人。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社会学等,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讨论公民责任和社会参与。
同义词:忧国忧民、忧民忧国、忧国忘家、忧国恤民 反义词: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自私自利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主要在于语气和侧重点的不同,而反义词则完全表达了相反的态度和情感。
“忧国哀民”这个成语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献,如《左传》等历史著作中就有类似的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其具体内涵可能有所变化。
在**传统文化中,“忧国哀民”被视为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是士人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仍然被用来强调公民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尤其是在面对重大社会问题和挑战时。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敬佩和感动,因为它代表了那些为国家和人民付出努力的人的高尚情操。联想上,我会想到历史上那些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如屈原、岳飞等。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社会活动家和志愿者,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忧国哀民”的精神,为改善社会环境和帮助弱势群体做出了不懈努力。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忧国哀民心,
忠魂照古今。
风雨同舟渡,
共筑中华梦。
在视觉上,我可以联想到一幅描绘古代士人忧国忧民的画作,画面中的人物神情凝重,目光坚定。在听觉上,我可以联想到一首激昂的国歌,旋律中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责任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atriotic concern”或“nationalistic empathy”,但这些词汇在情感深度和历史内涵上可能不如“忧国哀民”丰富。
通过对“忧国哀民”这个词汇的学和分析,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这个词汇不仅是对个人品质的赞扬,也是对公民责任的一种呼唤。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重运用这个词汇,以传达我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注和责任感。
羌独往来,深入多杀,己乃陆陆,相将诣阙,谐辞礼谢,退云状,会坐朝堂,则无忧国哀民恳恻之诚,苟转相顾望,莫肯违止,日晏时移,议无所定,己且须后。
1.
【忧】
(本字古作上“页”(xie)下“心”。会意。心中有了忧愁,必然在脸上(用“页”即人头代表)反映出来。后加“攵”(suī表示行走),形成“憂”字。“忧”是形声字。本义:担忧;发愁)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忧,愁也。 、 《玉篇》-忧,愁也。 、 《淮南子·原道》-忧悲者德之失也。 、 《易·丰》-勿忧。 、 《易·说卦》-坎为加忧。 、 《诗·小雅·小弁》-我心忧伤。 、 《诗·召南·草虫》-忧心忡忡。 、 《世说新语·自新》-何忧令名不彰。 、 唐·白居易《卖炭翁》-心忧炭贱。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忧谗畏讥。 、
【组词】
忧忿滞中、 忧蹙、 忧愠、 忧忆、 忧心如捣、 忧邑、 忧畏、 忧世、 忧怀、 忧怯、 忧天、 忧公忘私、 忧鱼
居丧 。多指居父母丧。
【引证】
《书·说命上》-王宅忧,亮阴三祀。
【组词】
忧居、 忧服、 忧纪、 忧棘、 忧毁、 忧艰
2.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3.
【哀】
(形声。从口,衣声。本义:悲痛;悲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哀,闵也。 、 《广雅》-哀,痛也。 、 《周礼·大宗伯》。注:“救患分灾。”-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 《孟子》。注:“伤也。”-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 《柳敏碑》-呜呼哀哉。 、 《礼记·檀弓》-有妇人哭于墓间而哀。 、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悲哀、欢乐的神情都先流露了出来)。
【组词】
哀咜、 哀诏、 哀哉、 哀毁骨立
4.
【民】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 、 《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民,氓也。 、 《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 、 《左传·闵公元年》-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 、 《书·舜典》-黎民阻饥。 、 《书·盘庚上》-民不适有居。 、 《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组词】
民夫、 民户、 民居、 民服、 民宅、 民望、 民牧、 民情、 民役、 民利、 民命、 民和、 汉民;回民;藏民;民壮、 渔民;农民;牧民;民膏、 民经、 民熙物阜、 民害、 民力、 民脂、 民财、 民纪、 民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