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7:58: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7:58:45
词汇“拨烦之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源自古代汉语,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和文化底蕴。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对这个词汇进行分析:
“拨烦之才”字面意思是指能够解决烦琐事务、处理复杂问题的才能。其中,“拨”有解决、处理的意思,“烦”指烦琐、复杂的事务,“之”是结构助词,“才”指才能、能力。
在文学作品中,“拨烦之才”可能用来形容某人有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尤其是在需要智慧和策略的场合。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政治学等,可能会提及这种能力。
由于“拨烦之才”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可能不太明确。它可能源自古代文人对才能的一种雅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表达方式逐渐淡出日常语言。
在**传统文化中,对能够处理复杂事务的人才常有赞誉,这种能力被视为智慧和领导力的体现。在现代社会,这种能力在管理和领导岗位上尤为重要。
提到“拨烦之才”,可能会联想到那些在复杂环境中能够冷静思考、有效解决问题的人物形象,给人以信任和依赖的感觉。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在职场或生活中遇到需要展现“拨烦之才”的情况,比如在团队项目中担任协调者,或在家庭中处理紧急事务。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拨烦之才显,智慧如星辰,照亮迷途路,引领众人行。”
想象一个智者在繁忙的办公室中冷静地处理各种文件和问题,这种场景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拨烦之才”。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problem-solving skills”(解决问题的技能)在英语中可以体现类似的概念。
“拨烦之才”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体现了对处理复杂事务能力的赞赏。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语言的表达层次和文化理解。
钜鹿剧郡,旧难治,以君有拨烦之才,故特授任。
1.
【拨】
(形声。从手,发声。本义:治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撥,治也。 、 《诗·商颂·长发》-玄王桓拨。 、 《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组词】
拨烦、 拨乱、 拨畦、 拨通
2.
【烦】
(会意。从页(xié),从火。从“页”表示与头部有关;从“火”,表示发烧。本义:头痛发烧)。
烦躁,烦闷。
【引证】
《说文》-烦,热头痛也。 、 《素问·生气通天论》。注:“谓烦躁。”-烦则喘喝。 、 《淮南子·精神》。按,旱热也。-烦气为虫。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 、 唐·杜甫《兵车行》-新鬼烦冤旧鬼哭。(烦,愁苦。) 、 《左传·昭公元年》-至于烦乃止也已,无以生疾。
【组词】
心烦、 烦积、 烦困、 烦怨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一横表示土地,下面象草木的茎(嫩芽)刚刚出土,其枝叶尚未出土的样子。本义:草木初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才,草木之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