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7:33: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7:33:34
“拘儒之论”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拘泥于儒家经典的言论或观点。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过分拘泥于传统儒家思想,缺乏创新和灵活性的言论或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拘儒之论”常用来批评那些固守旧观念、不愿接受新思想的人物。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某人过于保守或缺乏变通。在专业领域,特别是在哲学和历史学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讨论儒家思想的影响及其在现代社会的适应性问题。
“拘儒之论”源自**古代儒家文化,儒家强调传统和经典的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被用来批评那些过分拘泥于传统而忽视现实变化的态度。
在**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拘儒之论”反映了对于传统与创新之间平衡的思考。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提醒人们要批判性地继承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勇于创新。
这个词汇可能引起一种保守、僵化的负面联想,让人想到那些不愿改变、固执己见的人。它也可能激发对于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人坚持旧观念,不愿接受新事物。这时,我们可以用“拘儒之论”来形容他们的态度,提醒他们要开放思维,接受新思想。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拘儒之论,墨守成规,时代变迁,心不变。”
想象一位老者坐在古书堆中,手持经典,面容严肃,这可能是“拘儒之论”的视觉联想。听觉上,可能是古书的翻页声和老者的低沉吟诵声。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tuck in the old ways”或“traditionalist mindset”,都表达了对于过分保守态度的批评。
“拘儒之论”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反映了对于传统与创新关系的思考,也提醒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要保持开放和创新的心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文化差异和思维方式。
故未遑扣扃之义,而录拘儒之论。
1.
【拘】
(会意。从手,从句,句亦声。本义:拘留,拘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拘,止也。 、 《易·说卦》传-艮为拘随物系之。 、 《易·随》-拘系之乃从。 、 《周易》-盖文王拘而演。 、 《韩非子·十过》-狎徐君,拘齐庆封。
【组词】
拘证、 拘刷、 拘究、 拘制、 拘责、 拘闭
2.
【儒】
(形声。从人, 需声。本义: 术士)。
同本义。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人。
【引证】
《说文》-儒,术士之称。 、 《法言·君子》-通天地之人曰儒。 、 《论衡·超奇》-能说一经者为儒生。 、 《墨子·非儒下》-儒浩居而自顺者也。 、 《周礼·太宰》-四曰儒,以道得民。 、 《礼记·儒行》-儒之言优也和也,言能安人能服人也。
【组词】
儒师;儒仙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论】
(形声。从言,仑(lún)声。本义:评论,研究。引申为“议论”)。
议论, 分析和说明事理。
【引证】
《说文》-论,议也。 、 《论语序集解》-论理也,次也。 、 《周礼·考工记》。注:“谓谋虑治国之政令也。”-坐而论道。 、 《史记·张仪传》-臣请论其故。 、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留连论诗。 、 《资治通鉴·汉纪》-与蒙论议。 、 诸葛亮《出师表》-每与臣论此事。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十几人论议。
【组词】
论道、 论黄数黑、 论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