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21: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21:26
概不由己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大致上不能由自己控制或决定”。这个成语强调了人在某种情况下缺乏自主权,往往是因为外部环境或他人的影响。
在文学作品中,概不由己 常用来描述人物在命运或社会压力下的无奈状态。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表达对某种无法控制的情况的感慨。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政治学,它可能用来讨论个体在制度或规则下的被动地位。
概不由己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个体在社会和自然环境中被动地位的普遍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变化,但其基本含义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概不由己** 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命运和天命的认知。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也常用来讨论个体在社会结构和制度中的被动地位。
这个词汇带有一种无奈和悲哀的情感,让人联想到个体在强大外部力量面前的无力感。它可能激发人们对自由和自主权的深层次思考。
在个人生活中,概不由己 可能用来描述在某些情况下,如工作压力或家庭责任,个体难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 概不由己 来表达对命运的感慨:
星辰运转概不由己, 人间悲欢亦如是。 任凭风浪起, 心随波涛逝。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汹涌的海边,面对无法控制的海浪,表达 概不由己 的意境。音乐上,可以选择一些悲伤或沉思的旋律来配合这个词汇的情感。
在英语中,概不由己 可以对应为 "at the mercy of" 或 "subject to",这些表达也传达了类似的被动和无奈的情感。
概不由己 这个词汇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在面对不可控因素时的无奈和被动。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复杂的社会和个人情感。
公言固是有理,独不思君命所差,概不由己?
~,我只好如此。
1.
【概】
(形声。从木,既声。本义:量米粟时刮平斗斛(hú)用的木板。量米粟时,放在斗斛上刮平,不使过满)。
同本义。
【引证】
《楚辞·惜誓》-同权槩而就衡。 、 《礼记·月令》-斛甬,正权概。 、 《韩非子·外储说》-槩者,平量者也。
【组词】
概量
2.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3.
【由】
(《说文》无“由”字,古字字形)。
树木生新枝。亦泛指萌生。
【引证】
《左传》-今在析木之津,犹将复由。
【组词】
由蘖、
4.
【己】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绳曲之形。“己”是古“纪”字,假借作“自己”用。①本义:丝的头绪,用以缠束丝。②自己) 自己,本人。
【引证】
《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吕氏春秋·察今》-而己亦人也。 、 晋·干宝《搜神记》-自拟己头。 、 唐·柳宗元《三戒》-且噬己也。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己悲。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在己为有悔。
【组词】
舍己为公、 异己、 克己、 知己、 己身、 己私、 己里钱
天干的第六位。
【引证】
《吕氏春秋·慎行论》-己与三相近。
【组词】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