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0:06: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0:06:05
“啖以甘言”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用甜言蜜语来引诱或劝诱某人。其中,“啖”意为喂食或引诱,“甘言”指甜美的言语。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用好听的话来诱惑或欺骗他人。
在文学作品中,“啖以甘言”常用于描述那些表面上友好、实则心怀不轨的人物。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警告他人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甜言蜜语。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分析人际交往中的欺骗行为。
“啖以甘言”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的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啖以甘言”常被用来警示人们要警惕那些表面友好、实则心怀不轨的人。这种文化背景反映了人对于人际关系中诚信和真实性的重视。
这个成语往往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欺骗和虚伪。在使用时,它可能会引起人们对不诚实行为的警觉和反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人用甜言蜜语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时,我们可以用“啖以甘言”这个成语来提醒自己和他人保持警惕。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春风拂面啖甘言, 花间蝶舞梦难全。 莫信虚情假意语, 真心一片在人间。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表面和善、实则狡猾的人物,用甜美的言语迷惑他人。在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柔和而诱人的声音,但实际上隐藏着欺骗。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smooth talk”或“sweet talk”,它们也有用甜言蜜语来引诱或欺骗的含义。这些表达在不同文化中都有类似的用法和含义。
“啖以甘言”这个成语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它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也是理解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重要概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对于提升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都有重要意义。
啖以甘言,效其珍物,有求则从,惟恐少拂其意。
1.
【啖】
(形声。从口,炎声。本义:吃,咬着吃硬的或囫囵吞整的食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啖,噍啖也。 、 《广雅》-啖,食也。 、 《荀子·王霸》。注:“并吞之貌。”-啖啖常欲人之有。 、 《太玄·玄莹》。注:“含也。”-啖函启化。 、 《史记·项羽本纪》-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 宋·苏轼《食荔枝二首》-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明·刘基《苦斋记》-茹啖其草木之荑实。
【组词】
啖蔗、 啖啖、 啖指咬舌
2.
【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引证】
《说文》-以,用也。 、 《小尔雅》-以,用也。 、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 《左传·定公十年》-封疆社稷是以。 、 蔡元培《图画》-纯以形式。 、 《论语》-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组词】
以手代足、 以疏间亲、 以耳为目、 以指测河
3.
【甘】
(会意兼指事。小篆从口,中间的一横象口中含的食物,能含在口中的食物往往是甜的、美的。汉字部首之一,从“甘”的字往往与“甜”、“美味”有关。本义:味美)。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甘,美也。 、 《书·洪范》-稼穑作甘。 、 《周礼·疡医》-以甘养肉。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甘胜碱。 、 《韩非子·存韩》-秦王饮食不甘。 、 清·周容《芋老人传》-何向者视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组词】
甘肥、 甘味、 甘膳、 甘馨
4.
【言】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发言。 、 《左传·昭公九年》-志以定言。 、 《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法言·问神》-言,心声也。 、 《墨子经》-言,口之利也。 、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具言所闻。 、 《后汉书·列女传》-趋机而言。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言于李??。 、 明·魏禧《大铁椎传》-言讫不见。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组词】
言绝、 言言、 言不尽意、 言戏、 言人人殊、 言笑自若、 言之无文、 言方行圆、 言信、 言爽、 言不顾行、 言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