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8:27: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8:27:45
“爆肚儿”是一个汉语方言词汇,主要在北京话中使用。字面意思是指动物的胃,特别是指羊的胃,是北京传统小吃“爆肚”的主要原料。基本含义是指将羊胃切成细条,用沸水快速煮熟,然后蘸上特制的调料食用。
在文学作品中,“爆肚儿”可能被用来描绘北京的地方特色和文化风情。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被用来直接指代这种小吃,或者在谈论北京美食时提及。在专业领域,如餐饮业,这个词可能被用来指代特定的食材或菜肴。
同义词:羊肚、羊胃 反义词:这个词汇没有直接的反义词,因为它主要指代一种特定的食材。
“爆肚儿”这个词源于北京方言,具体的历史演变不详,但它反映了北京地区对特定食材的传统处理方式和食用习惯。
在北京文化中,“爆肚儿”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还承载了老北京的传统和历史。这种小吃的制作和食用方式反映了北京人的生活习俗和饮食文化。
提到“爆肚儿”,可能会让人联想到老北京的胡同、传统小吃摊和热闹的市井生活。它带给人的情感反应可能是怀旧和亲切。
个人经历中,如果有机会在北京品尝到正宗的爆肚儿,那将是一次难忘的美食体验,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北京的地方文化。
在诗歌中,可以将“爆肚儿”融入描绘北京风情的诗句中,如:“胡同深处爆肚香,老北京味儿悠长。”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到热气腾腾的爆肚儿摊位,人们围坐在一起享用的场景。听觉上,可能是摊主吆喝声和食客的谈笑声。
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爆肚儿”的词汇,但它可以与其他国家的街头小吃进行比较,如墨西哥的玉米卷(Tacos)或土耳其的烤肉串(Kebab)。
“爆肚儿”作为一个方言词汇,不仅代表了北京的传统小吃,也反映了地方文化和历史。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地方特色和文化背景。
1.
【爆】
(形声。从火,暴声。本义:炸裂发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爆,灼也。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火爆声。
【组词】
车胎爆了;爆烈、 爆响
2.
【肚】
供食用的动物的胃。
【组词】
猪肚、 牛肚、 羊肚
3.
【儿】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儿,孺子也。 、 《老子》第九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 《史记·循吏列传》-老人儿啼。 、 《苍颉篇》-男曰儿,女曰婴。 、 《列子·汤问》-见两小儿辩斗。
【组词】
儿女子、 儿剧、 儿话、 儿撬、 儿拜、 儿啼、 儿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