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1:37: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1:37:25
“涎着脸”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脸上挂着口水,形容人贪婪或者厚颜无耻的样子。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某人为了达到目的而不顾面子,表现出一种极端的谄媚或无耻的态度。
在文学作品中,“涎着脸”常用来描绘那些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人物形象,如在讽刺小说或戏剧中的反面角色。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某人在社交场合中的过分讨好或不自然的表现。在专业领域,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见,但如果涉及到商业谈判或政治交易,也可能用来形容某人的不正当行为。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描述人的行为和态度时,各有其细微的差别。例如,“谄媚”强调的是为了讨好而过分恭维,而“涎着脸”则更强调的是不顾面子和尊严的极端表现。
“涎着脸”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涎指的是口水,脸则是指面部。这个词汇在古代文献中并不常见,更多是在近现代文学作品中出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使用频率和语境也在不断变化。
在**传统文化中,面子和尊严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因此,“涎着脸”这样的词汇在描述那些不顾这些传统价值观的行为时,具有很强的批判意味。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仍然被用来批评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牺牲原则和尊严的行为。
“涎着脸”这个词汇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它让人联想到那些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不顾他人感受的行为。这种联想可能会影响人们对这些行为的评价和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表现出过分讨好的行为,这时我们可能会用“涎着脸”来形容他们的行为。例如,在职场中,有些人为了升职或获得项目,可能会对上级或客户表现出过分的热情和讨好。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将“涎着脸”这个词汇用来描绘那些为了爱情、权力或金钱而不顾一切的角色,增加作品的讽刺意味和深度。
在视觉上,可以想象一个人脸上挂着口水,眼神中透露出贪婪和无耻的表情。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那些过分讨好的话语和笑声。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涎着脸”这个词汇的表达,但类似的描述可以通过组合不同的词汇来实现,例如英语中的“toadying”或“sycophantic”。
“涎着脸”这个词汇在描述人的行为时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和批判性,它不仅揭示了人的行为特征,也反映了社会对于面子和尊严的重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对某些行为的看法和态度。
1.
【涎】
(形声。从水,延声。本义:唾沫,口水)。
同本义。
【引证】
《三苍》-涎,小儿唾也。 、 郭璞《江赋》-喷浪飞唌(涎)。 、 柳宗元《三戒》-群犬垂涎。
【组词】
口角流涎;垂涎三尺
2.
【着】
(着为著的俗字)。
穿。
【引证】
《资治通鉴》-恂常私着胡服。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 《二刻拍案惊奇》-说着了小服,从西门进来了。
【组词】
着衣、 着绯
3.
【脸】
(形声。从肉,佥(qiān)声。古代表示人的整个面部用“面”。“脸”字在魏晋时期才出现,只表示两颊的上部,到了唐宋时期,口语中才用“脸”表示整个面部。本义:两颊的上部)。
同本义。
【引证】
吴均《小垂手》-蛾眉与曼脸,见此空愁人。 、 白居易《昭君怨》-满面黄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 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头圆筋骨紧,两脸明且光。
【组词】
脸蛋、 脸巴子、 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