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3:07: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3:07:57
“嘻皮涎脸”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嬉笑不正经的样子,带有贬义。字面意思是指脸上带着嬉笑的表情,显得不严肃、不正经。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汇常用来描绘那些轻浮、不认真的人物形象,如小说中的小丑角色或市井无赖。在口语中,可能用来形容某人开玩笑过度,显得不够庄重。在专业领域中,这个词汇不太常见,因为它更多地属于日常口语和文学表达。
同义词:嬉皮笑脸、轻浮、不正经 反义词:严肃、认真、庄重
同义词“嬉皮笑脸”与“嘻皮涎脸”意思相近,但“嬉皮笑脸”可能更多指表面上的笑容,而“嘻皮涎脸”则强调了不正经的态度。反义词则完全相反,强调的是严肃和认真的态度。
“嘻皮涎脸”这个成语的词源不太明确,但它属于汉语中的俗语,可能源自民间对某些不正经行为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范围和含义没有太大变化,仍然用来形容那些不严肃、不正经的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严肃和庄重被视为美德,因此“嘻皮涎脸”这样的词汇带有贬义,反映了社会对严肃态度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仍然被用来批评那些不够认真的人。
这个词汇给我的情感反应是负面的,因为它让人联想到不认真、不负责的态度。在表达中,使用这个词汇可能会让人感觉到说话者对某人的不满或批评。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这个词汇来形容那些在重要场合仍然嬉笑不正经的人,提醒他们注意场合和态度。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严肃的会议室里,他嘻皮涎脸,如春风拂过冰冷的石墙。”
视觉上,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人脸上挂着不自然的笑容,眼神游离不定。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轻浮的笑声或不正经的说话声。
在英语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但可以用“flippant”或“irreverent”来形容类似的态度。
“嘻皮涎脸”这个词汇在汉语中用来形容不正经的态度,带有贬义。它在文学和口语中都有应用,但在专业领域中较少见。了解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汉语中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并在适当的场合使用它来表达批评或不满。
糖葫芦嘻皮涎脸的答道:‘我不到你那里去,我到我相好的家里去!’
1.
【嘻】
(形声。从口,喜声。本义:叹词。表示赞叹、悲叹或惊惧)。
表示悲痛、或斥责。
【引证】
《说文》-譆,痛也。从言,喜声。字亦作嘻。 、 《庄子·齐物论》。李注:“叹气也。”-譆,善哉技。 、 《文选·七启》。注:“古譆嘻通。”-俯而应之曰譆。 、 《礼记·檀弓》。注:“发痛语首之声。”-夫子曰嘻、嘻。 、 《列子·天瑞》。注:“哀痛之声。”-国氏曰嘻。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组词】
嘻!谁要你的臭钱!
2.
【皮】
(会意。金文字形上面是个口,表示兽的头;一竖表示身体;右边半圆表示已被揭起的皮;右下表手。“皮”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用手剥兽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皮,剥取兽革者谓之皮。 、 《广雅》-皮,剥也。 、 《战国策·韩策》-皮面抉眼。 、 《释名》-皮瓠以为蓄。
【组词】
皮面
3.
【涎】
(形声。从水,延声。本义:唾沫,口水)。
同本义。
【引证】
《三苍》-涎,小儿唾也。 、 郭璞《江赋》-喷浪飞唌(涎)。 、 柳宗元《三戒》-群犬垂涎。
【组词】
口角流涎;垂涎三尺
4.
【脸】
(形声。从肉,佥(qiān)声。古代表示人的整个面部用“面”。“脸”字在魏晋时期才出现,只表示两颊的上部,到了唐宋时期,口语中才用“脸”表示整个面部。本义:两颊的上部)。
同本义。
【引证】
吴均《小垂手》-蛾眉与曼脸,见此空愁人。 、 白居易《昭君怨》-满面黄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 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头圆筋骨紧,两脸明且光。
【组词】
脸蛋、 脸巴子、 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