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1:11: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1:11:51
词汇“涎脸饧眼”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分别是“涎”、“脸”、“饧”、“眼”。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涎脸饧眼”字面意思是指流着口水,脸颊松弛,眼睛半闭的状态。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因为极度疲倦、困倦或者生病而显得无精打采、精神不振的样子。
“涎脸饧眼”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可能是民间口语逐渐形成的固定表达。在古代文献中较少见到,更多是在近现代文学和口语中使用。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对疲劳和病态的直观描述,强调了休息和健康的重要性。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同情和理解,因为它描绘的是一种需要休息和关怀的状态。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因为工作或学*过度而显得疲惫不堪的朋友。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时,涎脸饧眼的人,梦回故乡的温柔。”
看到这个成语,我可能会联想到一个人疲惫地躺在床上,眼睛半闭,脸上带着倦容的画面。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ead tired”或“exhausted”,但这些表达没有“涎脸饧眼”这样具体的视觉形象。
“涎脸饧眼”这个成语虽然不常见,但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描述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疲劳和病态的状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量,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像卫队似的,梅女士前后左右总有四五个涎脸饧眼的恶少。
1.
【涎】
(形声。从水,延声。本义:唾沫,口水)。
同本义。
【引证】
《三苍》-涎,小儿唾也。 、 郭璞《江赋》-喷浪飞唌(涎)。 、 柳宗元《三戒》-群犬垂涎。
【组词】
口角流涎;垂涎三尺
2.
【脸】
(形声。从肉,佥(qiān)声。古代表示人的整个面部用“面”。“脸”字在魏晋时期才出现,只表示两颊的上部,到了唐宋时期,口语中才用“脸”表示整个面部。本义:两颊的上部)。
同本义。
【引证】
吴均《小垂手》-蛾眉与曼脸,见此空愁人。 、 白居易《昭君怨》-满面黄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 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头圆筋骨紧,两脸明且光。
【组词】
脸蛋、 脸巴子、 脸上
3.
【饧】
用麦芽或谷芽熬成的饴糖。
【引证】
宋·李彭老《浪淘沙》-泼火雨初晴。草色青青。傍檐垂柳卖春饧。 、 唐·刘禹锡《历阳书事》-湖鱼香胜肉,官酒重于饧。
【组词】
饧糟、 饧饼、 饧粥、 饧蜜、 饧糖、 饧桃
形容眼色朦胧。
【引证】
《西游记》-八戒饧眼偷看,你道他怎生打扮。 、 《红楼梦》-只觉口齿缠绵,眉眼愈加饧涩,忙伏侍他睡下。
【组词】
饧涩、 饧眼
4.
【眼】
(形声。从目,艮(gèn)声。本义:眼珠)。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眼,目也。 、 《释名》-眼,限也。瞳子限限而出也。 、 《易·说卦》-巽为多白眼。 、 《庄子·盗跖》-比干剖心,子胥抉眼,忠之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