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3:55: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3:55:06
休止符:在音乐中,休止符是一种符号,用来表示音乐的暂时停顿或静默。它与音符相对,音符表示声音的持续,而休止符表示声音的缺失。休止符的长度与音符的长度相对应,例如全休止符、二分休止符、四分休止符等。
休止符一词源自音乐术语,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音乐符号的发展。随着音乐理论的演变,休止符的形式和使用也逐渐规范化。
在音乐文化中,休止符被视为音乐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声音的缺失,更是情感和节奏的体现。在社会交流中,沉默或停顿也被视为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
休止符常常让人联想到宁静、深思或悬念。在音乐中,适当的休止符可以增强作品的情感深度,引发听众的共鸣。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使用过休止符的概念,通过短暂的沉默来强调某个观点,效果出乎意料地好。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休止符:
在寂静的夜里,
星光洒落,
心灵的一角,
休止符轻轻落下。
休止符可以让人联想到夜晚的宁静、深海的沉默或是古老教堂中的静谧。在听觉上,它让人想到音乐中的停顿,为接下来的旋律留下悬念。
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休止符的概念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在西方音乐中,休止符的形式和使用与东方音乐中的类似符号有着相似的功能和意义。
休止符不仅是音乐中的一个基本元素,也是语言和沟通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教会我们在表达中留白,给予听众或读者思考的空间。在我的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休止符的概念提醒我,适当的沉默和停顿有时比连绵不断的话语更有力量。
1.
【休】
(会意。从人,从木。人依傍大树休息。本义:休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休,息止也。 、 《尔雅》-休,息也。 、 《诗·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 《五经文字》-休,象人息木阴。 、 《汉书·王莽传》。注:“庇荫也。”-诚上休陛下余光。 、 《诗·大雅·民劳》-汔可小休。 、 《礼记·月令》-毋休于都。 、 《史记·高帝纪》-止宫休舍。 、 唐·杜甫《兵车行》-未休关西卒。 、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景公猎,休,坐地而食。 、 岳飞《五岳祠盟记》-故且养兵休卒,蓄锐待敌。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休于树 、 《资治通鉴·唐纪》-命士少休。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将士更休。 、 、 《聊斋志异》-既暮,休于旅舍。
【组词】
休日、 休舍、 休士、 休坐
2.
【止】
(“趾”的本字。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脚趾头,下象脚面和脚掌。本义: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 、 《仪礼·士昏礼》。注:“足也。”-北止。 、 《易·噬嗑》-屦校灭止。 、 《汉书·五行志》-举止高。 、 《汉书·食货志》-四之日举止。 、 《汉书·刑法志》-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
停住,中断进程。
【引证】
《广韵》-止,停也,息也。 、 《吕氏春秋·下贤》。注:“止,休也。”-亦可以止矣。 、 《韩诗外传》-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 《三国志·诸葛亮传》-羽飞乃止。 、 《资治通鉴·唐纪》-雪止。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絮絮不止。
3.
【符】
(形声。从竹,付声。从“竹”,表示与竹子有关。本义: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调兵将用的凭证,双方各执一半,以验真假)。
符信。
【引证】
《说文》。按,有铜虎符,竹使符,或曰五寸,古用圭璋,其后乃以符代之。-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 、 《周礼·掌节》。注:“如今官中诸官诏符也。”-门关用符节。 、 《孟子》-若合符节。 、 《汉书·高帝纪》-封皇帝玺符节。 、 《史记·魏公子列传》-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
【组词】
符玺、 符宝郎、 符契、 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