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1:24: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1:24:19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只看到局部的树木,而忽略了整体的森林。基本含义是指人只关注细节或局部,而忽视了整体或大局。这个成语强调了在处理问题时需要有宏观的视野和全面的考虑。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批评那些只注重细节而忽略整体结构或主题的写作方式。在口语中,人们用它来提醒对方不要过于专注于小问题,而忘记了更大的目标或背景。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系统工程中,这个成语被用来强调战略规划和系统思维的重要性。
同义词:
反义词:
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虽然不是直接的出处,但反映了类似的哲学思想,即强调全面的视野和理解的重要性。
在**传统文化中,这个成语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君子不器”的理念,即强调人应该有全面的视野和能力,而不是局限于某一方面的专长。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教育和商业领域,强调全面思维和战略规划的重要性。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警示和提醒,它让人联想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陷入细节的泥沼,忘记了更大的目标和背景。这种联想有助于我们在决策和行动时保持清醒的头脑。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经在一次团队项目中遇到过“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团队中的一位成员过于专注于技术细节,忽视了项目的时间管理和整体进度,最终导致项目延期。这次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全面考虑问题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可以将这个成语融入到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中,如: “林中漫步,只见树木, 忘却了森林的广阔。 人生旅途,莫要如此, 忽略了远方的星光。”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茂密的森林,其中一个人正低头观察一棵树的细节,而忽略了周围广阔的森林。在音乐中,可以选择一段渐强的旋律,象征从细节到整体的过渡。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missing the forest for the trees”,意思和用法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非常相似。这个表达在西方文化中也被广泛使用,反映了跨文化中对全面视野的共同重视。
通过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个成语的深入学,我更加明白了在处理问题时需要有宏观的视野和全面的考虑。这个成语不仅在语言学中具有重要性,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提醒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陷入细节的泥沼。
这就叫作片面地看问题。或者叫做只看见局部,不看见全体,只看见树木,不看见森林。
一种是认识停止在现象的表面~,不善于区别本质与现象,主流与支流。
1.
【只】
(指事。小篆字形。上为“口”,下面两点表示气向下。本义:句末语气词)。
用于句末,表示终结或感叹。
【引证】
《诗·鄘风·柏舟》-母也天只, 不谅人只!
2.
【见】
“现”的古字。显现;出现;实现。
【引证】
《广雅》-见,示也。 、 《易·乾》。注:“出潜离隐,故曰见。”-见龙在田。 、 《汉书·韩信传》-情见力屈。 、 《战国策·燕策》-图穷而匕首见。 、 《孟子·梁惠王上》-见于王。 、 《论语·季氏》-见于孔子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其末立见。 、 《三国演义》-有虹见于玉堂。 、 吴均《与朱元思书》-有时见日。 、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组词】
见影、 见得
介绍,推荐。
【引证】
《论语·微子》-见其二子焉(让他两个儿子出见子路。见通“现”,使……现。焉,于之,向子路)。 、 《墨子·公输》-见我于王。
3.
【树】
(形声。从木,尌(shù)声。本义:栽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植,立也。假借为尌竖字。-树,生植之总名。 、 《左传·昭公二年》-宿敢不封殖此树。 、 《国语·晋语》。注:“树木也。”-夫坚树在始。 、 周礼《中庸》。注:“谓殖草木也。”-地道敏树。 、 《周礼·大司徒》-二曰树艺。 、 《诗·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 、 《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组词】
树事、 树杨、 十年之计,在于树木;树其树以荫行人
4.
【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树木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木”的字表示树木或木器的名称。本义:树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 、 《白虎通》-五行,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 、 《春秋繁露》-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本也。 、 《管子·权修》-一树十获者木也。 、 《庄子·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 、 《孟子·尽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 、 宋·周敦颐《爱莲说》-草木之花。 、 明·魏学洢《核舟记》-鸟兽木石。 、 《墨子·公输》-宋无长木。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或在木杪。
【组词】
花木、 木石、 木化石、 木芽、 木表、 木披、 木斧
5.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6.
【见】
“现”的古字。显现;出现;实现。
【引证】
《广雅》-见,示也。 、 《易·乾》。注:“出潜离隐,故曰见。”-见龙在田。 、 《汉书·韩信传》-情见力屈。 、 《战国策·燕策》-图穷而匕首见。 、 《孟子·梁惠王上》-见于王。 、 《论语·季氏》-见于孔子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其末立见。 、 《三国演义》-有虹见于玉堂。 、 吴均《与朱元思书》-有时见日。 、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组词】
见影、 见得
介绍,推荐。
【引证】
《论语·微子》-见其二子焉(让他两个儿子出见子路。见通“现”,使……现。焉,于之,向子路)。 、 《墨子·公输》-见我于王。
7.
【森】
(会意。从林从木。本义:树木丛生繁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森,木多貌。 、 《字林》-林多木长貌。 、 马融《长笛赋》-森槮柞朴。 、 左思《蜀都赋》-弹言鸟于森木。
【组词】
森标、 森木、 森沉、 森阴、 森萃、 森朗
8.
【林】
(会意。从二木。表示树木丛生。本义:丛聚的树木或竹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林,平土有丛木曰林。 、 《尔雅·释地》-野外谓之林。 、 《诗·小雅·白华》-有鹤在林。 、 《周礼·地官·序官·林衡》。注:“竹木生平地曰林。”-每大林麓。 、 《释名》-山中丛木曰林。林,森也。 、 晋·陶潜《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 《黔之驴》-蔽林间窥之。
【组词】
竹木林;山林、 深山老林;防护林;林落、 林浪、 林麓、 林泉、 林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