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0:56: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56:21
“伊川先生”通常指的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理学家程颐(1033-1107),他是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与其兄程颢并称“二程”。程颐因其晚年居住在伊川(今河南省伊川县),故被尊称为“伊川先生”。
在文学作品中,“伊川先生”常被用来指代程颐,尤其是在讨论理学思想、哲学或历史文献时。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学术讨论或历史讲座中。在专业领域,如哲学、历史学、文学研究等,这个词的使用频率较高。
“伊川先生”这个词源于程颐的居住地伊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成为了对程颐的尊称。在历史上,随着理学的发展和传播,“伊川先生”这一称谓也被广泛接受和使用。
在**传统文化中,程颐和其兄程颢的理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的学说强调道德修养、天理人欲的区分,以及格物致知的实践方法。因此,“伊川先生”这一称谓也承载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
提到“伊川先生”,人们可能会联想到严谨的学术态度、深邃的哲学思考以及对道德修养的重视。这个词可能会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学术研究的敬仰。
在学术讨论或历史研究中,我可能会引用“伊川先生”的观点来支持我的论点,或者在写作中提及他的思想来丰富内容。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写: “伊川先生,理学之光, 道德文章,千古流芳。 格物致知,心性澄明, 天理人欲,辨析分明。”
提到“伊川先生”,可能会联想到古朴的书房、泛黄的古籍、悠扬的古琴声,以及宁静的山水画。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伊川先生”这一称谓的人物,但如果要比较,可以提到其他文化中的哲学家或思想家,如西方的亚里士多德、康德等。
“伊川先生”这一词汇不仅是对程颐的尊称,也是对*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一种象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一词汇有助于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并在学术和创作中发挥其独特的价值。
1.
【伊】
(会意。从人,从尹。尹,治理。合起来指伊尹,殷治理天下者。后假借为那)。
表示远指,相当于“那”。
【引证】
《诗·秦风·蒹葭》。笺:“伊,当作繄,犹是也。”-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
【川】
(象形。甲骨文字形,左右是岸,中间是流水,正像河流形。本义:河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象水直达之形。-川,贯川通流水也。 、 《管子·度地》-水之出于他水,沟流于大水及海者,命曰川水。 、 《周礼·地官》-有川衡。 、 《易·需》-利涉大川。 、 《诗·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腾。 、 《诗·小雅·天保》-如川之方至。 、 《左传·宣公十二年》-川壅为泽。 、 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组词】
川源、 顺尊、 川游、 川口、 川水、 川防、 川谷、 川坻、 川岗
3.
【先】
(会意。据甲骨文,上面是“止”(脚),下面是“人”。意思是脚已走在人的前面。本义:前进,走在前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先,前进也。 、 屈原《九歌·国殇》-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恐为操所先。
【组词】
身先士卒;争先恐后;争先
4.
【生】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初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生”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 、 《广雅》-生,出也。 、 《广韵》-生,生长也。 、 刘巘《易义》-自无出有曰生。 、 《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生好物也。 、 《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 、 《诗·唐风·有杕之杜》-生于道左。 、 《诗·小雅·信南山》-生我百谷。 、 徐光启《甘薯疏序》-种之,生且蕃。 、 清·姚鼐《登泰山记》-多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组词】
生盛、 生化、 生骨、 生落、 生遂、 生荣、 生处、 生肌、 生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