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32: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32:12
“教诏”一词在中文中的字面意思是教导和诏令,通常指的是上级对下级的教导或命令,尤其是官方或权威性的指导。
在文学作品中,“教诏”可能用于描述古代帝王对臣子的教导或命令,强调其权威性和正式性。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正式或历史题材的对话中可能会出现。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法律学,这个词可能会被用来描述古代法律或政治文献中的教导和命令。
同义词中,“教导”更侧重于教育和指导,而“命令”和“指示”则更强调权威性和强制性。反义词中,“请求”和“建议”表示的是非强制性的、协商性的行为。
“教诏”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教”字自古以来就有教导、教育的意思,“诏”字则多用于指**的命令或文告。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诏”一词的使用逐渐减少,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教导”或“命令”等词汇。
在古代社会,的教诏具有极高的权威性,是法律和道德的最高体现。这种权威性在现代社会中已不复存在,但“教诏”一词仍然保留了其历史和文化的痕迹。
“教诏”一词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的权威和秩序,带有一定的严肃和正式感。在现代语境中,这个词可能会唤起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
在历史研究或写作中,我可能会使用“教诏”一词来描述古代文献中的教导和命令,以增强文本的历史感和正式感。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帝国的诗歌时,我可能会写道:“金殿之上,教诏如雷霆,万民俯首,敬畏如初。”
结合古代宫廷的图片或古装剧中的场景,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诏”一词的视觉联想。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代宫廷中的宣读声或鼓声。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包括英语中的“edict”或“decree”,它们也指官方的命令或法令,但使用场景和语境可能有所不同。
“教诏”一词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对于理解古代社会的结构和运作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类词汇有助于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和文化理解。
1.
【教】
(会意。从攴(pū),从孝,孝亦声。“攴”,篆体象以手持杖或执鞭。在奴隶社会,奴隶主要靠鞭杖来施行他们的教育、教化。本义:教育,指导)。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上所施下所效也。 、 《周礼·师氏》。注:“教之者,使识旧事也。”-以教国子弟。 、 《礼记·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 《礼记·乐记》-教者,民之寒暑也。 、 《国语·周语》-教,文之施也。 、 《春秋繁露》-精华,教政之本也。 、 《管子·小匡》-君有此教士三万人。 、 《韩非子·五蠹》-修教三年。 、 《史记·货殖列传》-宁有政教。 、 唐·韩愈《师说》-择师而教。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以教吾子。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昨日蒙教。 、
【组词】
教治、 教禁、 教读、 教读老夫子、 教民、 教迪、 教帖、 教当、 教示、 教戒、 教告、 教演、 教阅、 教坊司、 教门儿、 教引嬷嬷
2.
【诏】
(会意兼形声。从言从召,召亦声。“言”是言论,“召”是召唤。本义:告知,告诉)。
同本义 。先秦没有此字,秦汉才出现,多用于上告下。
【引证】
《说文新附》-诏,告也。 、 《礼记·曲礼》-负剑辟咡诏之,出入有诏于国。 、 蔡邕《独断》。注:“诏,诰也。有三品。”-上诏书者。 、 《穆天子传》-以诏后世。 、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
【组词】
诏众、 诏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