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0:49: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0:49:37
“卖弄国恩”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故意展示或夸耀国家的恩惠或好处,通常带有贬义,暗示某人或某团体利用国家的恩惠来炫耀自己的地位或成就,有时也用来批评那些不恰当地利用国家资源或政策来谋取私利的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卖弄国恩”可能用来描绘一个角色虚荣或不诚实的性格特征。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批评政治人物或官员的行为。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用于分析权力结构和资源分配的不公。
“卖弄国恩”这个词汇可能源自**古代的政治文化,当时官员和贵族常常利用国家的恩惠来巩固自己的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被用来批评那些不恰当地利用国家资源的行为。
在文化中,谦虚和低调被视为美德。因此,“卖弄国恩”这个词汇在社会中通常带有负面含义,因为它违背了这些传统价值观。
这个词汇可能引起人们的反感,因为它暗示了不诚实和自私的行为。它可能让人联想到政治腐败和不公正的资源分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遇到一些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国家资源,然后大肆炫耀。这种行为可能会引起公众的不满和批评。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卖弄国恩”来讽刺那些自以为是的人:
他站在高台上,
卖弄国恩,
仿佛每一缕阳光,
都是他的恩赐。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政治人物在演讲中挥手致意,背景是国旗和国徽,这种场景可能让人联想到“卖弄国恩”的行为。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包括“show off national benefits”或“exploit state resources”,但具体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可能有所不同。
“卖弄国恩”这个词汇在批评不正当利用国家资源的行为时非常有用。它不仅揭示了个人行为的问题,也反映了社会和政治结构中的不公。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看法。
君以阉宦之隶,刀锯之残,越从洿泥,扶侍日月,卖弄国恩,阶贱为贵,劫迫帝主,荡覆王室,假息漏刻,游魂河津。
1.
【卖】
(会意。小篆字形。从出,从买。将收进的财物卖出。本义:以货物换钱。与“买”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徐灏曰:“出物货曰‘卖’,购取曰‘买’,祗一声之轻重。与物美曰‘好’,好之曰‘好’,物丑曰‘恶’,恶之曰‘恶’同例。窃谓‘买、卖’本是一字,后以其声异,故从‘出’以别之。”-卖,出物货也。 、 贾谊《论积贮疏》-岁恶不入,请卖爵子。 、 明·刘基《卖柑者言》-有卖果者。 、 唐·白居易《卖炭翁》-卖炭翁。 、 晁错《论贵粟疏》-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组词】
卖炭得钱;出卖、 卖动、 卖缺、 卖冰、 卖婆、 卖婚、 卖爵、 卖货、 卖春、 卖契、 卖妻鬻子、 卖文
2. 【弄】
3.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4.
【恩】
(形声。从心,因声。本义:恩惠)。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恩,惠也。 、 《礼记·丧服四制》-恩者,仁也。 、 《韩非子·用人》-如此,则上下之恩结矣。 、 明·马中锡《中山狼传》-夫人有恩而背之,不祥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