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1:12: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21:12:38
词汇“宾词”在汉语语法中指的是句子中作为动作的承受者或对象的成分,通常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宾词是句子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动词一起构成句子的核心意义。
宾词,又称宾语,是句子中接受动作的对象。在汉语中,宾词通常位于动词之后,是动作的直接或间接承受者。例如,在句子“我读书”中,“书”就是宾词,是“读”这个动作的承受者。
宾词的概念源自拉丁语的“objectum”,意为“投掷的东西”,后来在语法中演变为指代动作的承受者。在汉语中,宾词的概念与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关,随着语言的发展,宾词的用法也逐渐丰富和精确。
在不同的文化和语言中,宾词的使用和理解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一些语言中,宾词的位置和形态可能与汉语不同,这反映了不同文化对动作和对象关系的认知差异。
宾词在句子中往往承载着具体的情感和联想。例如,“我珍惜这段回忆”,“回忆”作为宾词,引发了关于过去的美好情感。
在日常生活中,宾词的使用无处不在。例如,在购物时,“我买苹果”,“苹果”作为宾词,明确了购买的对象。
在诗歌中,宾词可以被赋予更多的象征意义。例如,“月光洒在静谧的湖面上”,“湖面”作为宾词,不仅指明了月光照射的对象,也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
宾词可以通过视觉和听觉联想来增强表达效果。例如,在描述“风拂过麦田”时,“麦田”作为宾词,可以让人联想到金黄色的麦浪和沙沙的风声。
在英语中,宾词通常也是位于动词之后,例如“I eat an apple”,“an apple”是宾词。不同语言中宾词的位置和形态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功能相似。
宾词作为句子中的重要成分,对于准确表达动作的对象至关重要。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宾词是构建清晰、准确句子的基础。通过对宾词的深入学习,可以更好地掌握语言的结构和功能,提升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准确性。
1.
【宾】
(形声。从贝,冥(mián)声。甲骨文字形,会意。上面象屋形,下面是“人”和“止”。表示客人来到屋下,即宾客到门。金文将“止”改为“贝”,小篆从之。王国维说:“金文及小篆易从止为从贝者,乃后起之字。”本义:地位尊贵、受人尊敬的客人,贵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从貝者,宾礼必有贽。-賓,所敬也。 、 《礼记·乡饮酒义》-宾者,接人以义者也。 、 《仪礼·乡饮礼》。注:“贤者为宾,其次为介,又其次为众宾。”-谋宾介。 、 《周礼·司仪》-诸侯、诸伯、诸子、诸男之相为宾也。诸公之臣相为国客,是散文宾客通称,对称则宾尊而客卑,宾大而客小。 、 《诗·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 《荀子·礼论》-宾出,主人拜送。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相待如宾。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众宾团坐。
2.
【词】
(形声。从言,司声。本义:言词。按,“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词,意内而言外也。 、 《世说新语·轻诋》-词色甚强。 、 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 宗臣《报刘一丈书》-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
【组词】
名词;动词;形容词;词色、 词锋、 词不达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