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27: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27:11
“众口同音”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许多人发出相同的声音,形容大家意见一致。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在某个问题上,大多数人持有相同的看法或态度。
“众口同音”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的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现代汉语中,它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被更现代的表达方式所替代。
在**文化中,强调集体主义和统一意见的价值观使得“众口同音”这样的成语具有特殊的意义。它反映了社会对一致性和团结的重视。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团结和一致的感觉,但也可能让人联想到缺乏多样性和个人意见被忽视的情况。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一次社区会议上听到居民们众口同音地支持一项新的绿化计划,这体现了社区成员对改善居住环境的共同愿望。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春风的呼唤下,众口同音,花儿齐放,大地一片欢歌。”
想象一个场景:在一个宽敞的会议室里,人们齐声赞同,声音回荡,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unanimous agreement”或“consensus”,它们也传达了意见一致的概念,但在语境和用法上可能有所不同。
“众口同音”这个成语在强调一致性和团结的同时,也提醒我们在追求共识的过程中不应忽视个体的声音。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恰当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深度和广度。
和会方开,公论犹在。青岛归我,众啄同音。
1.
【众】
(会意。“众”从三人。“三”表示众多。“众”表示众人站立。“衆”,甲骨文字形。象许多人在烈日下劳动。本义:众人、大家)。
同本义。
【引证】
《国语·周语》-人三为众。 、 《易·说卦》-坤为众。 、 《周礼·大宗伯》-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 、 《后汉书·杨终传》-安土重居,谓之众庶。 、 《荀子·脩身》。注:“众,众人也。”-庸众而野。 、 《论语·卫灵公》-众恶之,必察焉。 、 《左传·襄公十年》-众怒难犯。 、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 《史记·陈涉世家》-此教我先威众耳。 、 诸葛亮《后出师表》-群疑满服,众难塞胸。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激众愤。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吾村之众。
2.
【啄】
(形声。从口,豖(chù)声。本义:鸟用嘴取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啄,鸟食也。 、 《广雅》-啄啮也。 、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谁家燕子啄春泥。 、 唐·杜牧《阿房宫赋》-檐牙高啄。 、 《聊斋志异·促织》-径进以啄。
3. 【同】 ——见“胡同”hútòng。
4.
【音】
(指事。从言含一。甲骨文“言、音”互用,金文、小篆在“言中加一横,表示所发之音。本义:声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 、 《白虎通·礼乐》-八音。一说笙、祝、鼓、箫、琴、埙、钟、磬也。 、 《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声成文,谓之音。 、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夫音,乐之舆也。 、 《庄子》-鸡狗之音相闻。 、 宋·苏轼《石钟山记》-北音清越。 、 清·姚鼐《登泰山记》-鸟兽音迹。
【组词】
音颡、 音强、 音制、 音频